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扎实推进西安特色现代农业建设

2018-03-27 14:58:00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关-天经济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向纵深推进,西安都市特色农业集群发展的格局日趋明显。据了解, 近几年,按照“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优化生态”的目标定位,我市确立了粮食、蔬菜、果业、畜牧四大主导产业,实施了粮食高产创建、设施蔬菜扩建、特色果业增效、优势畜牧提升、休闲农业拓展等五大重点工程,促进了西安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加速发展。加之雄厚的科技资源与特殊的政策支持,“互联网+”现代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我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西安农业生产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科技装备水平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得到长足发展。

农业生产能力增强,

粮食总产达到187.87万吨

由于积极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活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旱作节水等增产技术。2017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187.87万吨。针对我市冬季蔬菜供应不足的现状,加大设施蔬菜建设力度,积极构建西阎、周户、秦岭北麓、城郊4条蔬菜产业带;全市蔬菜总产达到445.3万吨。以猕猴桃、葡萄、石榴、樱桃、核桃等特色果品为依托,积极打造区域公众品牌,促进我市果业提质增效;全市水果总产达到134.8万吨。以推进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为重点,积极构建畜牧业“一区二块三基地”,着力提升优势畜牧产业化程度。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8.3万吨、14.6万吨和61.7万吨。

优势特色农业

产业影响力辐射全国

我市以构建“一区三带七板块” 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新格局为依托,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在全国、全省形成了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周至猕猴桃板块发展到42万亩,成为全球最大的猕猴桃集中产区;秦岭北麓旅游农业板块发展到35万亩,成为西安市民节假日出行的首选地;临潼石榴板块发展到10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榴产区;灞桥成为西北最大、陇海线成熟最早的樱桃产区,鄠邑、长安成为西北最大鲜食葡萄产区;蓝田肉鸡板块年出栏量达到800万羽,秦岭北麓时令水果产业带发展到35万亩,沿渭无公害蔬菜产业带发展到13万亩。

园区规模和建设水平

逐步提升,建成农业园区425个

先后编制了《秦岭北麓西安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沿渭都市农业产业带总体规划》《渭北都市农业产业总体规划》,确立了园区发展格局。出台了《西安市现代农业园区管理办法(试行)》,不断加大园区扶持力度,园区数量和建设水平逐步提高。2017年,全市累计建成各类农业园区425个(其中省级34个,市级112个),园区总面积达到51.08万亩,总产值达到54.96亿元,农业园区在数量、质量、规模和科技水平上均有较大提升。

农产品安全水平逐步提高,

全市农产品总体合格率97%以上

全市累计组织编制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223个,认定“三品一标”农产品729个,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59个。“第十六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在我市成功举办。2016年,我市逐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保障了农产品消费安全。逐步完善了以市农检中心为龙头,区县农检中心为骨干,镇街、区域和基地监测站(点)为基础的“三级四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加大了农产品检验和监测力度。2017年,全市检测各类农产品13.8万批次,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

农业深化改革成绩斐然,

改革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高陵区成为全国农村改革实验区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县,周至县尚村镇张屯村成为省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全市土地确权颁证基本完成,我市荣获全省土地确权工作先进地市。截至2017年末,全市产权制度改革累计完成清产核资857个村,完成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361个村,完成集体经济组织股权量化设置238个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329家,改革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我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快速发展。2017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88.76万亩,流转率22.2%。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7676家,覆盖了90%以上的行政村,入社会员达到19.87万人,家庭农场总数达到812家。

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升了

我市农业产业聚集度

依托优势特色农产品,开展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建工作,有效提升了我市农业产业聚集度,促进了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延伸。2017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1家,其中,国家级10家,省级49家,市级112家,全年完成经营收入510亿元。银桥乳业、石羊股份、华圣果业等10家企业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爱菊集团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计划投资10亿元在哈萨克斯坦建设占地5000亩的“中哈爱菊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期油脂加工厂已竣工投产,在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积极做好农林招商工作,不断创新思路,改进招商方式,拓展招商领域,狠抓责任落实。2017年,全市签约合同项目13个,总投资6.2亿元,年度投资4.04亿元,项目开工率100%,完成年度投资率85.37%,投产达效率100%。

休闲农业示范区健康发展,满足市民出游需要

依托城市,服务城市是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以秦岭北麓、渭河沿线两条休闲农业产业带和白鹿原、杜陵塬、荆山塬三个休闲农业示范区为主体,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满足市民出游需要。长安区和蓝田县入选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蓝田县簸箕掌村被农业部评为“中国美丽乡村”,创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4个,创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6个,市级休闲农业园区达到69家。2017年,全市休闲农业接待游客2350万人次,经营收入24.1亿元。休闲农业的不断发展,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

科技装备水平增强,

获得省市级推广成果178项

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加强农业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全市累计获得省市级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成果178项。临潼番茄制种繁育基地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制种基地,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左右;户太八号葡萄成为我市的主栽品种,栽植面积占到全市葡萄面积的70%左右。培育引进农业新品种165个,推广应用新技术290多项,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水果良种实现了全覆盖,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58.2%,农业科技已成为我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力量。全市农机总动力达254.3万千瓦,各类农机服务组织达到654个,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85.6%。

精品名牌成效显著,

累计创建精品名牌320个

全市具有特色的“一村一品”示范村发展到501个,“一村一品”示范镇33个,其中国家级12个,特色农产品100多种。中国猕猴桃之乡、石榴之乡、户太葡萄之乡、厚皮甜瓜之乡、番茄制种之乡五顶桂冠先后落户我市。“临潼石榴”、“周至猕猴桃”、“灞桥樱桃”等14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全市累计创建精品名牌320个(其中,国家级名牌2个,省级名牌32个,市级名牌59个)。我市成为全国著名的优质猕猴桃、石榴、葡萄生产基地,被誉为“北方时令水果之都”。

2018年继续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农林委在“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要求的实施方案里对单项任务做了详实分解,并制定指标任务。

预计到2021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33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000元以上,在副省级城市中位次前移1—2位。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保持在85%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以上,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74%以上,农产品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9%以上。

做优做强主导产业,积极推进粮食高产创建、设施蔬菜扩建、特色果业增效、优势畜牧提升、休闲农业拓展五大工程。到2021年,建设60个设施蔬菜生产基地、20个标准化果园和6个果业主题公园,创建100个以上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打造10条休闲农业旅游精品线路,形成5—8个万亩以上,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到2021年,全市苗木花卉面积发展到110万亩。全市市级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达到100家,形成10条休闲农业一日游精品线路和比较完善的休闲农业“两带三区”新格局,年接待游客数量达到4000万人次,经营收入超过50亿元,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以上。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建设,促进监管信息共享,确保到2021年,全市农产品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