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生气1小时相当于加班6小时 这些心理学知识你得清楚

2018-05-18 10:45:47

时下什么课程最火?心理课必定率先入围。

最近,由国家公务员心理健康应用研究中心发起的“心理名家公益百讲”,每逢开讲总是听众爆满。这些课程由100位业内资深的心理大咖讲授,压力应对、儿童教育、婚姻关系、自我心理探索等都是热门课。

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其中六位授课专家,重现这些最火的心理课。

生气一小时相当于加班6小时

课程主题:压力与情绪管理

主讲专家:郑日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生气一小时造成的身体与精神消耗,相当于加班6小时。心理学家通过病例分析发现,长期应激不良会造成身体出现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偏头痛、哮喘、大量脱发等疾病,负面情绪对人的影响不容小觑。

对于看得见的垃圾,我们都能及时清理、扫除,但有一种看不见的心理垃圾,却总被我们忽视,比如说焦虑、失望、恐惧、不满和嫉妒等,这些都是属于灰色的情绪,即“情绪垃圾”。

把脏东西倒进垃圾桶,该干净的地方就干净了,而诸如焦虑、嫉妒等情绪垃圾也应该及时清理,否则,情绪垃圾日积月累,慢慢地就会填满我们的内心,继而那些情绪垃圾开始在身体上发作,出现身体的疼痛。

扫除情绪垃圾的方法有很多,当你因为一件事很生气时,你可以用“三思制怒法”,即一思是否有理,二思发怒的后果,三思替代的办法,给自己一个冷静思考的时间,你的负面情绪也就不会凌驾于你之上了。

当你倍感压力时,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心智实验室研究表明,阅读能使压力水平降低68%,听音乐能降低61%,喝茶或咖啡能降低54%,散步能降低42%。

当你焦虑时,你可以运用调息法,闭上眼睛,保持精神集中,深吸一口气数“一”,呼气再默数“二”,也可以—个呼吸默数一,数到十再从头开始,周而复始;也可以用正念法,找一个舒服的姿势坐好或者躺下,关掉手机等干扰声源,告知周围的人在接下来的时间内不要打扰自己,安静下来,把注意力收回,慢慢抛掉胡思乱想,把注意力集中到全身的各个部位,练习专注力。当然,你也可以通过呐喊、跑步等方法合理地宣泄不良情绪。

做孩子生命的守望者

课程主题:培养孩子的健康心智

主讲专家:张驰,北京交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副主任

很多父母会郁闷,我的孩子为什么学习成绩那么差?其实这与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学习只是外在表现。心理状态不佳甚至自杀的孩子,他们早期都有一些创伤经历。想要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关系是一切的基础,随后是关注、力量、希望。要做孩子的生命合伙人,以下几点“条约”最好履行:

家庭关系健康稳定。这对孩子心智的培养至关重要。在孩子0~6岁时,父母要为其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如果这一点缺位,孩子可能会恐惧社交,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没有自我确认感、存在感、价值感。离异或丧偶家庭,如果单亲父母的情绪足够稳定,孩子也会健康长大。有些看似完整的家庭,但父母经常不在家或夫妻关系不好,孩子也会出问题。

关注学习更要关心情绪。中国的家长对孩子的情感关注太少,学业关注太多。当孩子每天放学回家,很多父母不问孩子今天心情好不好,只问作业会不会做,还有一些总是喜欢称赞“别人家的孩子”。其实,家长要把孩子的心理健康关注放在第一位,要让孩子感觉到自我价值,而不是为父母而活。多跟孩子交流,学会陪伴和倾听。

做有力量的家长。有些家长比孩子还要脆弱,孩子没考好自己更加伤心,觉得自己全家都不幸福了。家长要做孩子有力的支撑,如果一个家长遇事比孩子还要焦虑,那就不是一个成熟的家长。成熟的家长遇事一定要hold住,勇敢面对,这样就会给孩子力量,未来遇事才不害怕。

培养孩子的希望感。让孩子学会保有热情、有韧性地去做事。如果孩子能够一直保有希望地去做一件事而不感到倦怠,一定是家里有爱,心中有爱。有希望感的孩子能不断感觉到自己的进步,生活在不断变好,而不是觉得生活是灰暗的。

做一个心灵旺盛的人

课程主题:我的幸福我做主

主讲专家:岳晓东,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学系教授

幸福、幸福指数,是近些年非常流行的词语,那么,大家都在谈的“幸福”到底应该怎么定义?

幸福是人们心中的一种感觉,一种豁达的心态,幸福来源于生活的轻松与满足,以及对未来充满无限的憧憬和希望;幸福是一种信念,健全未必幸福,残疾未必不幸福;幸福是人生的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常人无法理解和去实践的醒悟。幸福要有一颗真实的心,做一个心灵旺盛的人。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开心指数最高的是史湘云,她就是一个心灵旺盛的人,在外生性豁达、心直口快、开朗豪爽,甚至敢于喝醉酒后在园子里的大青石上睡大觉,深得大家的喜欢,她就是典型的有能力去创造、维持主观幸福感的人。

相反,林黛玉是一个心灵枯萎的人,虽然她的受宠指数最高,但她个人却没有或欠缺能力去创造、维持主观幸福感,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她经常闷闷不乐、愁眉苦脸;因仆人最后一个送宫花给她而不高兴,斤斤计较、爱钻牛角尖;有时过分焦虑,把担心当作事实;因为一点小事就生气,不能自制;敏感、多疑、脆弱,常感到被轻视,为此喜怒无常;缺乏自信,总感觉低人一等,压抑感很强。七大消极情绪,林黛玉几乎全占了。

要取得幸福需要有一个旺盛的心灵,要用主动、乐观、开放、欣赏的心态看待事物。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乐观地面对未来;要从个体层面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增强积极的情感体验;要从群体层面培养公民美德、社会责任感、利他主义、职业道德等。

大多数压力是心态作祟

课程主题:压力的自我调节

主讲专家:闫少校,北京回龙观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医师

“我家孩子在河北衡水中学上高中,虽然学习成绩位列全校前十,但他总觉得自己不是第一,经常莫名其妙地因为高血压而晕倒,回到家血压又会恢复正常,去医院检查也没身体方面的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啊?”我在课后遇到这样一位咨询者,我告诉他,孩子就是学习压力太大,心态出了问题。

我们的压力很多来源于周围环境,但更多源于心态。心态变了,很多事就不再是压力了。我们的压力通常来自三种心态:

“永争第一”心态。上述例子中的孩子就是典型代表,这种心态什么都要做到最好,对于工作学习来讲可能是好事,但是会使我们方方面面都想要和别人比,处处都要争第一,所以容易陷入压力。永争第一的人其实在内心深处是自卑的,所以才会处处想要比别人强。对于这类人,我建议他们最重要的是先要学会尊重自己、接纳自己,同时尊重和欣赏别人。

“应该”心态。很多人做事总是从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的角度出发,用外界制定的规则严格约束自己。当一个人习惯用这种心态看问题,内心往往是压抑的,时间长了就会有矛盾,因而活得很累。对于这类人,解压方法是给自己实现“做想做的事”的机会,而不是总做“应该做的事”。一周中有五天时间要做自己“应该”做的事,那么周末就可以做一些“想做”的事,使自己感到生活的乐趣。

对错观太强。生活中80%的事情可能都没有对错,但如果对错观太强,老是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人际关系就会非常紧张。要想调整,首先少跟身边的人太较真,别老挑别人毛病,自己的压力和人际关系都会有所缓解。还有些压力确实是事情带来的,例如家人遭遇意外、婚姻危机等。这时,我会建议大家不要把事情拖着,当断则断,尽快把事情解决。一方面心态调好了,一方面把事情解决掉,压力就变小了。如果暂时解决不了,那么先学会接纳。

有心理疾病不丢人

课程主题:常见精神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干预

主讲专家:王绍礼,北京回龙观医院副院长

门诊中,有个患者花了多年时间辗转各大医院看心脏病,但一直没有确诊,最后转到心理科,这才发现他患的是和心梗症状(胸闷、气短等)有些类似的焦虑症。

目前,精神疾病有两个诊治特点,一是未治率高,能真正进行精神疾病诊断、救治的患者很少;二是去专科医院、专科门诊找专科医生诊治的少。

这两种情况出现的原因还得归咎于人们对精神疾病的偏见,这种偏见导致病人和病人家属有“病耻感”,很多患者即使知道自己心理有了问题也不找专业医生进行就诊,这就导致了他们误诊率、误治率提高,规范诊治率降低,继而加重了心理疾病对他们的危害。所以说,学习精神心理学知识,减少病耻感,尤为重要。

有了精神心理疾病没必要感到耻辱,精神疾病和其他疾病一样,是可防可控的,公众意识提高了,歧视也就不存在了,那些有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的患者就会及时到精神心理专科就诊了。精神心理科不只是面向精神病患者的科室,那些有抑郁症、焦虑症、躁郁症等心理障碍的患者都应该及时就诊精神心理科,要知道,绝大多数心理疾病通过早期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康复治疗等综合治疗都是可获得临床治愈的。

另外,当我们对精神心理疾病知识有了正确的认识后,不仅可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这些疾病,而且,最关键的是可以预防。通过学习心理知识,我们知道怎么和人相处,怎么认识社会,怎么应对压力,那么,在之后的人生中,当我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了压力、挫折的几率就会大大减低,即使遇到了挫折和压力,我们也懂得怎么去解决,精神心理疾病的诱发因素也将大大减低。

睡得好人生才美好

课题主题:如何睡得更好

主讲专家:徐艺珊,美国临床心理学博士,持美国加州临床心理学家执照,目前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睡眠科进修

人一生里有1/3的时间都在睡觉。所以睡得好,几乎等同过好了1/3的人生。好的睡眠是一种财富,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

我对睡眠的兴趣开始于几年前,以前我不知道,睡眠也可以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小时候爸爸打呼噜,我只觉得吵。后来我去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睡眠科进修,知道呼吸暂停对身体伤害很大。睡眠科有很多心理学专家,而且美国医学会已将心理学疗法认定为治疗睡眠问题的一线疗法。

上次回国做讲座,我发现国内很多人对睡眠的认识太浅。很多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关于睡眠的说法都是错误的。许多人有失眠问题,第一反应是找医生开药,其实失眠并不一定需要药物治疗。

解决失眠问题并不难,我帮助过一个失眠近二十年的患者,因为身体疼痛,晚上只能睡四五个小时,每天在床上躺很长时间,非常痛苦。治疗前他特别怀疑,觉得心理疗法肯定没用。结果不到两个月的治疗后,他发现自己入睡特别快,而且不会再被痛醒,他说自己多少年都没这种感觉了。

如何做睡眠的心理治疗呢?首先我想聊聊我们的认识。如果我们对睡眠的认识一开始就错了,那可能会从普通的睡眠问题转变为长期问题。前提是要了解自己是生物钟,很多人觉得,我们得睡够八小时,但这个是不准确的。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龄,睡的时间也不一样。在美国,生物钟是一个特别个人化的东西,我们的睡眠越接近自己个性化的生物钟越好。

何谓个性化的生物钟?

在心理治疗中,我首先会用一些合适的问卷去帮助人们找到自己的生物钟,比如几点会困?自然醒是什么时候?通过这些数据,去聆听他们身体的语言。我们只需尽量按自己的生物钟来睡觉,不必强逼着自己早睡或晚起。

如果我们的自然生物钟和工作生物钟差距很大,就需要用各种方法去调整。比如改变自己的工作习惯,制订个性化的调理计划,有时我还会建议借助特定的灯光刺激去调整生物钟。

当然,治疗睡眠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但首先要找对心理咨询师,最好是找受过专业睡眠训练的,准确说叫睡眠咨询师。一般来说,如果失眠问题持续时间长,就该去看看睡眠咨询师了。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