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改革开放四十年 听小岗村的声音

2018-07-30 10:51:06

位于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大包干纪念馆里有这样一句引人注目的话:“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来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1978年12月的一个寒夜,小岗村十八户人家签订了“秘密协议”,按下了红手印,搞起了大包干,小岗村的名字以石破天惊的姿态出现在中国滔滔的历史长河中,他们喊出的声音唤醒了中国农村改革。

1978年小岗村十八户村民签订“生死状”(摄影:北京工商大学宋佳霖)

“你站我也站,工分照样算”

这是小岗村在人民公社旧体制下的“大呼隆”,1958年小岗加入人民公社。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生产经营方式,严重挫伤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那时候安徽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为了不再挨饿、不再讨饭,18位庄稼汉将家人“托孤”,把分田到组“秘密”改为分田到户,搞“大包干”。18个鲜红的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要吃米,找万里”

这是曾在安徽流传的一句民谣。1977年6月,万里调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来到安徽后,万里走访乡村,实地了解农民的生活状况,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小岗村率先实行农业“大包干”,此举得到了万里的支持和推广。邓小平曾说,中国的改革始于农村,农村的改革始于安徽,万里是有功的。万里因此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和闯将。

大包干纪念馆万里展板(摄影:北京大学张铭益)

“一夜跨过温饱线,30年未过富裕坎”

八九十年代,中国农村的土地、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四大发展要素向城市“净流出”,许多农村地区发展缓慢,保持传统农业劳作模式的小岗村也给外界形成了“一夜跨过温饱线,30年未过富裕坎”的印象。2004年2月,安徽省委选派财政厅干部沈浩到小岗村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这个“省城人”的到来扭转了这一切。沈浩经过多次与村“两委”成员、“大包干”带头人谈心,以及组织干部群众到华西、大寨学习,沈浩迅速理清了发展思路,“敢想敢干”的小岗村人确定了“发展现代农业、开发旅游业、招商引资办工业”三步走的发展思路。

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中展品(摄影:北京体育大学祝丹文)

“一半多在外打工的村民都回来了”

“一半多在外打工的村民都回来了,如今小岗村能提供就业岗位,谁不想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是当年大包干的领头人严金昌老人所说的话。几年间,小岗村进入了发展快车道:大学生进村创业,发展双孢菇生产;土地流转起来,铺开了4300亩高标准农业示范田、葡萄种植园;建起了大包干纪念馆、当年农家等红色景点;一半以上村民办起农家乐,平均两家一个超市;GLG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落户……小岗村的故事远没有结束,它依旧以欣欣向荣的面貌向前走着。

改革开放四十年,小岗村从未停止过脚步。它的声音传遍神州大地,在这片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正在上演着千千万万个“小岗村故事”。(北京体育大学 祝丹文)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