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洛南手工红薯粉条引领群众走上致富路

2019-07-03 15:16:39

地处偏远山区的洛南县三要镇叶河村,东与河南省卢氏县接壤。近年来,村上大力发展手工红薯粉条产业,家家户户因此脱贫增收。近日,《美丽洛南边界行》采访组来到这里,了解村上红薯粉条产业发展历程和群众增收情况。

微信图片_20190703151440

远山含黛,瓜果飘香。仲夏时节,驱车经过蜿蜒盘旋的道路来到三要镇叶河村,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片生机勃发的画卷。雨过天晴后的叶河村空气宜人,满目苍翠。绿树掩映中的农家新居分外醒目,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村民们忙碌的身影。

微信图片_20190703151444

在村上红薯产业基地,一大片从江苏引进的优质红薯苗苗木健壮,迎风招展,长势喜人。村民们正在进行今年第二次除草、施肥。尽管午间天气炎热,但大伙个个干劲十足。谈到红薯粉条产业给大家带来的好处,村民赵新虎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我做粉条已经30多年了,在没做粉条之前,家里经济很困难;做了红薯粉条后,一年能卖2万多块钱,大大改变了我家庭的状况,生活质量也提高了。”

微信图片_20190703151447

今年55岁的赵新虎,加工红薯粉条已有30个年头了。别看现在他说到红薯粉条喜形于色。但在70年代以前,由于地处偏远,交通条件差、文化相对闭塞,叶河村不仅远离了城市的繁华喧闹,也远离了商品经济大潮的影响。劳动力大量外流,农作物种植品种单一、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低,一度成了叶河村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严重障碍。

微信图片_20190703151451

转折发生在70年代初,一个外地人偶然来到此地加工手工红薯粉条,叶河村群众才发现,原来小红薯也能发展成为大产业。

三要镇叶河村村民薛书臣说:“70年代,南阳人来这儿弄粉条,我还不会弄,人家不给教,就偷偷地看。后来,一家栽一半亩,一年做的粉条吃不了就卖,人尝到甜头后,现在大户还栽7——8亩,人均都是3——4亩。”

微信图片_20190703151454

看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后,村民们不等不靠,自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薛书臣高兴地告诉记者:“原来人栽红薯用不好的地栽,一亩地刨2000——3000斤红薯就是顶好的。现在人尝到甜头后,用好地栽红薯,一亩好地能收5000——6000斤红薯。一亩好地顶2亩不好的地,有些群众不管好地和不好的地,全部栽了红薯。”

微信图片_20190703151457

为给村民销售粉条提供便利。近年来,叶河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硬化通组连户道路7.5公里,修建便民桥2座,新修通组路1.5公里,完成河堤改造工程600米,绿化河堤500余米。同时,村上成立专业合作社,帮助群众解决产品销售难题。眼前这个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的红薯粉条加工厂,目前已投入使用。预计年生产加工粉条2万斤,收入20万元,帮助60户贫困户增收实现脱贫致富。

目前,叶河村红薯种植面积由当初的30亩发展到400亩,其中贫困户种植面积达到220亩。年生产手工红薯粉条10万斤,产值80万元,产品销往西安、河南、山东等地。2016年到2018年,全村69户233人实现稳定脱贫摘帽。

谈到未来,叶子河手工粉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新锁信心满满:“今后打算继续扩大种植面积,组织贫困户,对粉条进行深加工,争取品种多样化,打开销路,增加收入,带领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

阳光斑驳,树影婆娑,叶河村的核桃和鲜桃硕果盈枝,丰收在望。采访结束之际,我们注意到,田间地头,村民们仍在辛勤劳作。赵新虎也不失时机抓住晴好天气,将红薯地里的杂草锄个一光二净,对他来说,眼前这一株株翠绿的红薯苗,就是他全家致富的希望。(陈晓锋 冯雪 赵晓翔)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