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富县大力实施垃圾分类工作

2019-07-08 10:34:21

 本报讯(通讯员 夏蓓蓓)操作员张启军至今都记得,2018年5月28日富县牛武镇垃圾资源化处理站正式运行那天,站里人潮涌动,围观的村民们都等着看他“变戏法”:怎么能把垃圾变废为宝呢?

他熟练地操作着3台轰鸣的设备,将可腐烂的瓜果、菜叶等垃圾,经过粉碎、脱水、搅拌、发酵,变成有机肥;将可处理的塑料、纸张、玻璃等垃圾,经过燃烧、磁化、低温热解,变成陶瓷灰。

人们震惊了:垃圾原来还是宝贝呢!

“可腐烂垃圾1吨能出150—200公斤肥料,能用来种花种草,减量化85%左右;不可腐烂垃圾1吨能出陶瓷灰10公斤,能做4块砖,减量化99%。”垃圾资源化处理站负责人郭永生介绍道。

试想一下,富县4180平方公里,15.7万人,每天产生225吨垃圾,这些垃圾如果直接排放,会对水体和土壤造成多大污染?如果分类回收,50%可再利用,用于有机肥、基建。

“垃圾分类工作的重点在家户的思想观念上,他们的行为习惯改变了,后续工作就好做多了。”鄜城街道办干部任璇同样感同身受。

6月15日,是鄜城街道办川口社区枣林子居民小组的大日子:在村口盘踞7年的垃圾台拆除了!彻底打消了村民垃圾混倒的念头!

47岁的吉永忠干了7年保洁,是村里第一批接受垃圾分类培训的人。“装餐厨垃圾的塑料袋是绝对不能和可腐烂垃圾放在一块的,二次分拣的时候,我会专门挑出来放到可回收垃圾箱。”吉永忠熟练的分拣着,“垃圾分类其实不复杂,我学了2天就掌握了。”

“老吉,这院子里扫的石头、鸡粪这些放在哪个桶?”……收垃圾时,常会碰到村民们问他这类问题,他都耐心解答,一人学会,普及众人。

像冯云志、任璇这样的干部在牛武镇和鄜城街道办有500个,像张玉梅、吉永忠这样的保洁员有178个,他们用呐喊把“垃圾混装”喊到了“垃圾分类”的新时代,用双脚丈量出垃圾分类资源化处理之路,用双手分拣出人们的绿色生活新风尚。

富县在农村以牛武镇为试点,在羊泉、张村驿等大乡镇建成垃圾资源化处理站,在交道、钳二等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内)建成垃圾中转站;在城区设立人民街、沙梁中学等试点,建设垃圾资源化处理站、餐厨垃圾处理站、再生资源集中回收市场,最终达到“进入填埋场的垃圾不会对水体和土壤产生污染,其他的垃圾分类回收处置”的目的。

“富县将按照‘城乡一体、分类处置、全民参与、整县推进’的总要求,逐步建立垃圾分类投放、收集、处理长效机制,实现全县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其中关键是要教育引导群众,推动习惯养成,让全社会人人动手,合力改善生活环境,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富县县委书记李志锋斩钉截铁地说。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