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榆林筑起党性教育新高地 谱写干部教育培训新篇章

2019-10-15 15:31:44

本报榆林讯(记者侯红雷 肖德乾)根据中省组织部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加强和改进党性教育的要求,榆林挖掘本地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中蕴含的精神内涵,成功将优势红色资源转化为干部教育的优势资源,构建起挖掘、用活、转化为一体的党性教育价值体系,筑起党员党性教育新高地,谱写干部教育培训新篇章。榆林教育基地建设上以毛泽东主席提出的“两点一存”为根本遵循和出发点,以延安精神为核心,以转战陕北为主线,梳理当地党性教育资源丰富性、唯一性和拓展空间大特点,依托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杨家沟革命旧址、西北革命策源地绥德师范、红军东征沁园春雪诞生地等革命遗址和革命事迹,高标准建成党性教育基地。基地从2016年11月筹建、2017年5月运行,经过3年改造和提升,形成立足榆林、辐射西北,面向全国的“榆林干部教育特色品牌”。截至目前,承接国家部委、省内外培训班次1200多个,培训学员6万余人,去年来榆游客人数达4333万人次,实现经济增长253.96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榆林党性教育基地完整再现转战陕北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贡献,重新为延安精神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成为全国红色教育整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新时代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实践载体,成为撬动榆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成为创建陕甘宁蒙晋最具影响力城市的有力抓手和提升榆林文化影响力的重要窗口,成功实现榆林对陕西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双贡献,助推陕西在全国的影响力,彰显陕西新形象

一、高起点谋划,强化基地建设顶层设计。

规划设计关系着基地的发展方向和品牌塑造。找准目标定位,构建党性教育价值体系。既注重教育内容的结构设置,更重视价值体系的确立。源头培养上,拓展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县区以下注重个体培养,市级层面注重价值导向,突出党性教育时代性。跟踪培养上,针对不同领域的干部要求,突出党性教育示范性,坚持用“五种精神”构建榆林干部素质培养新体系。全程培养上,设置榆林党性教育的近期规划和长远目标,将党性教育贯穿干部教育全过程。改变党性教育“三多三少”现象,改变多内容结构、少价值体系的教育模式;改变多普遍要求、少典型引领的教育方法;改变多口头说教、少生动实践的教育效果;拓展党性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走出一条存史资政育人、传播思想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构建起党性教育价值体系。规划先行,明晰基地建设总体思路。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及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全国党性教育的大格局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重新审视谋划基地发展。在全国十二个重点红色区域布局下,确立以延安精神为核心,以弘扬转战精神为主轴,跳出榆林看陕北,着眼全省全国,实施延榆党性教育一体化,构建起大陕北党性教育格局,谋划建立陕甘宁蒙晋最五省党性教育联盟,设置红色革命、绿色生态、传统文化、发展成果、廉洁警示教育五大板块,建立30个定位清晰、功能互补、典型示范、特色鲜明的党性教育教学点。让基地的发展脉络更加科学、合理、可持续。注重统筹协调,保障基地建设标准质量。榆林把党性教育基地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市委书记挂帅、组织部长靠前指挥、18个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参与的领导小组,组建教育基地建设办公室,抽调10余名同志集中办公,连同各场馆直接参与建设的人数近200人,保证基地建设工作高效推进。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累计投入1亿多元进行场馆建设。在场馆建设的招标、采购、建设等环节,坚持特事特办、一路绿灯,保障基地建设顺利推进。市委将基地建设与基层党建、民生建设、扶贫开发、全域旅游等统筹规划运作,市委组织部牵头各方面力量,加强教学资源的统筹运用、整体谋划,建立互听、互看、互评机制,防止各教学点低层次重复建设,推动各教学点错位发展、有序衔接。

二、高标准提炼,挖掘红色资源教育价值。

榆林的红色资源和蕴含精神是一座富矿,但要把富矿用好,还要深入挖掘和精心提炼。坚持软硬兼顾、内外同修,厚植基地教学资源。挖掘红色资源,构筑干部素质培养精神阵地。改造展馆硬件,拓展运用广度。认真梳理列入规划的111处革命旧址遗迹,按照县市区不同承办主体和场馆不同历史主题两种分类方法,形成陕北早期党团组织、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抗日河防、陕北特委、重要党史人物五条规划主线,确定“五个一”建设目标(一馆一址一院一园一线),一馆即综合性红色纪念馆(包括榆林党史陈列馆、绥德革命纪念馆、陕北特委纪念馆),一址即重点革命旧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旧址8个、红军东征和抗日河防旧址8个、陕北中央党史人物和党政军重要活动旧址10个),一院即转战陕北干部学院,一园即中共中央转战陕北主题公园,一线即转战陕北红色教育路线,修护85处旧址。形成系统谋划,重点突破,全面覆盖的基地建设格局。用活红色资源,供给干部素质培养精神养分。改造展馆软件,扩展表现深度。分期分批推进12个展馆群、111处展馆的改造和建设,丰富展陈内容,改进展陈方式,延伸教学链条。坚持边改边建,加大历史文献资料、实物搜集整理的力度,充实展馆内容,培植新展馆,配套道路环境建设,开展党性教育带动红色旅游融合活动,红色展馆群呈现出“集聚态势”和“规模效应”,实现红色教育的横向纵向全覆盖。转化资源,构建干部素质培养价值体系。深入挖掘和放大精神价值,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提炼出党性教育基地的主要任务是弘扬五种精神,回答四个问题,发挥三大功能,彰显两种力量,建设一支队伍。弘扬五种精神:红色革命教育,挖掘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弘扬“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一面”“实事求是,不尚空谈”的为民精神;传统文化教育,挖掘农耕文化和边塞文化交汇的时代内涵,弘扬“忠勇、坚毅、大气、精细”的黄土文化精神;绿色生态教育,挖掘“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理念,弘扬“生命不息、治沙不止”,一代接着一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治沙精神;发展成果教育,挖掘能源新都“煤气油盐”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运行规律,弘扬热爱家乡,建设榆林的创业精神;廉洁警示教育,挖掘“思想绝对纯洁、信念绝对坚定、政治绝对清醒”的信念,时刻警钟长鸣,弘扬恪尽职守、两袖清风的奉献精神。回答了摸的着看得见的四个问题:榆林为什么能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转折点,榆林为什么能成为21世纪中国重要的能源接续地,榆林为什么能成为全球治沙的先行者,榆林为什么能成为黄土文化的发源地,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文化自觉。发挥党性教育存史资政育人、推动经济发展、传播思想文化三大功能。彰显两种力量将红色革命基因、黄土文化自信、廉洁警示自律内化为党员干部的信念品格、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彰显思想力量;将绿色生态培育、创新循环发展外化为新时代榆林的发展模式,彰显行动力量。建设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用榆林的真实故事讲出真切的榆林精神,用榆林的模范人物彰显典型的榆林品质,用榆林的身边平凡职业揭示榆林的不平凡事业,达到转变思想观念,学到工作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高水平施教,提高党性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是教育基地的中心工作。教学中,坚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完善内容,创新方法,注重细节,切实推动党性教育入脑入心、融会贯通,使干部实现“感动一阵子”到“铭记一辈子”的转化。完善课程体系。围绕“党加强自身建设—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人民群众爱党奉献—革命建设取得胜利——新时期转战陕北精神的传承和发扬”逻辑主线布局课程设计,针对不同学员的不同需求安排课程,设置教学单元,让党性教育资源转化为“本土教材”。打造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杨家沟旧址、西北革命策源地绥德师范、路遥纪念馆、榆林治沙精神牛玉琴治沙基地和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基地榆神锦界能源化工等30个现场教学点,形成红色革命、传统文化、绿色生态、发展成果、廉洁警示五大专题教学模块,开发《党中央毛主席转战陕北及启示》《毛主席转战陕北与党的群众路线》《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等22门精品课,建立完备的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体系。抓好特色教材开发,《从赵家峁产权制度改革看乡村振兴》被中组部等列入全国干部培训好教材。创新教学形式。按照学员参与、对话交流、引发思考的教学理念,围绕各教学模块,对教学形式进行锤炼升华,运用“系统讲解+重点点评+案例分析+情景体验+互动交流”的“五步党性教育”工作法,让学员与英雄对话、与历史同行、与党的传统握手,增强党性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优化教学设计。针对不同类别学员的培训需求,量身定制培训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按照教学内容内在联系,建立“1+X”的教学体系,主打一堂教学大课,不同教学侧重的现场辅助专题课,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水乳交融。按照教学点的内在联系,提供3天5天7天菜单式选学,实现时间与空间的巧妙结合。按照教学资源的互补性,推出“红+黑”“红+古”“红+绿”三条特色培训路线,实现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发展的有机融合。按照教学资源的区位优势,采取延榆“3+2”延伸教学,即传承延安红色基因,又在榆林践行现代能源化工建设,实现历史与现在的一脉相承。增强教育培训实效,给学员留下深刻印象。

四、高素质队伍建设,提供基地建设人才支撑。师资队伍是党性教育的重要保障。根据教学需要,组建三支队伍,现有科研指导专家15名、专职教师42名、现场教员60名。强化科研指导队伍建设。围绕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块,不定期开展学术研讨,举办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研讨会、榆林治沙精神研讨会等全国性学术研讨活动。面向全国党校系统、干部学院、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各类党性教育基地,邀请中省专家传经送宝,研究转战陕北精神、出谋划策基地改造提升、讲学授课20多场次。强化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建好讲解员队伍,面向全国全省党校、高校和党史、史志、文化教育部门,选聘一批专家学者、离退休干部,专职做好课堂授课和现场讲解工作。建立一批老党员代表、老战士代表、英模代表、将帅后人案例讲解队伍,壮大兼职师资力量。培养了懂党史、知发展、会表达的一批现场讲解员队伍。强化培训管理队伍建设。以市委组织部为主体,落实责任,专人专职、规范管理。加强学习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打造一支注重研究培训规律、善于精细化管理的工作团队,提升基地的接待、管理、服务水平。

榆林按照“当前高标建起来、长远高效用起来”的思路,在发挥转战陕北在中国历史上贡献的基础上,继续在现代化建设中做出新的贡献。抓好教育基地建设,超前启动转化工作,真正使陕北革命历史的宝贵财富得到深化,将红色革命基因、黄土文化自信、廉洁警示自律内化为党员干部的信念品格、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彰显思想力量;将绿色生态培育、创新循环发展外化为新时代榆林的发展模式,彰显行动力量,两种力量在榆林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基地、陕甘宁蒙晋最具影响力城市和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三大目标”建设中汇聚,最终成为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