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聆听!六位一线普通工作者的“防疫战疫”故事

2020-03-06 14:27:00

6

“我们办公室里有一块很大的白板,上面总是写满着人名、日期,画满着线条,记录着一例例病人的传播链,我们每天就在那里分析每个病例的感染来源。”3月5日,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的陈飒走进了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工作者见面会的现场,与陕西省传染病院(西安市第八医院)护士肖佳蔚、西安市公安局经开分局环食药侦查大队副大队长马志福、西安市新城区韩森寨街道华清学府城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婷、西安出租车“爱心车厢”志愿团第一分队志愿者王志忠、大学生志愿者蒋敏一同讲述他们的防疫战疫故事。

陈飒:竭尽全力守护好所在土地传染病防控人员

“去年12月网络出现‘武汉不明原因肺炎’信息,我就和同事们开始密切关注武汉疫情每一个细节变化。陕西省的首例确诊病例,就是我和同事们通过反复调查、多次采样,对细节多次印证最终确认的。”34岁的陈飒是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的一名工作人员,她负责的主要工作是急性传染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

在疫情防控初期,陈飒的手机每天会接到数百个来电,接电话时总保持扩音状态,留出双手在电脑面前工作,每天晚上是最忙碌的时候,她和同事一起整理分析最新的疫情信息,讨论现在的疫情状况,每天都是凌晨3、4点,把这些信息以报表报告给省卫健委,同时也要把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各地防控机构。

“我们办公室里有一块很大的白板,上面总是写满着人名、日期,画满着线条,记录着一例例病人的传播链,我们每天就在那里分析每个病例的感染来源。”陈飒说,很多轻症病例由于症状不明显,在就医前往往生活轨迹零乱多变,社会交集纷繁复杂,她们便通过梳理病例的生活片段,根据“蛛丝马迹”精准查找传染的源头和关联,采取抽丝剥茧式的调查方式,将一个个看似毫不相关的片段,串成一条条紧密相连的链条,然后迅速将其斩断。

到现在,陈飒和她的同事们一起抗战了46天,她说,“虽然大家都非常累,但是守土有责,每一个参与抗疫的疾控人都在竭尽全力,守护好我们所在的这片土地。”

肖佳蔚:一家四口投入“战疫“网红”家庭

肖佳蔚是陕西省传染病院西安市第八医院一区护士,她和家人都在西安市第八医院上班。她的父亲是医院检验科的一名副主任检验师,母亲是医院供应室的一名主管护理师,爱人是医院信息科的一名技术人员。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她父亲是最早申请加入抗疫队伍中,也是家中最早进入抗疫一线的。大年初一,肖佳蔚被编入了隔离一区第二梯队。因为防控的需要,她我老公主动申请加入医院消毒队,负责大环境和病区消毒和救护车消毒工作。她的母亲在医院供应室一直工作。

“虽然我们都在医院上班,而且下班后也都回到了医院安排的生活区,但是因为工作的时间和工作的性质不一致,为了防止医务人员交叉感染,我们虽然在同一个生活区但从没见过面。”从大年初一到今天为止,她和老公只在过道里偶遇匆匆见了一面,分开的时候老公对她说了一句特别暖心的话:保护好自己,我们一起出去。虽然话语很简短,但她感觉很幸福。

西安市第八医院是省市两级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收治医院,目前共设置隔离病区4个,肖佳蔚所在的一区主要是收治确诊患者的病区之一,全院320名医务人员分为2批,轮流进入隔离病区。为了确保医务人员的安全,以14天为周期,进行轮岗上班和隔离修养。

“许多患者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得病?家人朋友会不会感染?心理上有很大的包袱。”肖佳蔚说为了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她们就成了情绪的“疏导员”,听患者说对家人的担忧和对自己疾病的担心。她们需要安抚,可隔着口罩,用正常说话的声音患者根本听不清,一遍又一遍费力的喊话,医务人员往往口干舌燥、声嘶力竭。由于要在隔离病房待6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能去卫生间,为了不影响工作,很多女同事都用上了尿不湿,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都各自在的岗位上默默坚守着。

西安市确诊的120例中,有48例被西安市第八医院收治,在全院的齐心努力下,采访当日中午,最后2例患者治愈出院,该院实现了收治清零。

马志福:守护城市平安幸福的民警

“疫情期间,我们公安机关主要负责全市道路、‘一场五站’的疫情查控、社区入户排查、疫情指令核查等工作。”西安市公安局经开分局环食药侦查大队副大队长马志福说,元月29号,分局指令他带大队警力负责正阳大桥疫情检查点疫情查控工作。他立即协调管委会工作人员、交警、北环医院疾控人员、阳光救援队志愿者、环保消杀人员,并做了详细的分工,坚决执行“不漏一车、不漏一人”的工作要求,通过现场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在过往群众的大力配合支持下,他们奋战26个日夜,确保疫情0输入。2月23日,他们圆满地完成了正阳大桥疫情查控任务。

马志福是一个糖尿病患者,在疫情防控期间,他十几天没能回家,药不够了得回家取药,因为一直在一线,怕自己身上有病毒,所以他叫爱人把药送到小区门口。他说,“当爱人把药送到小区门口的时候,还带了一碗土豆烧牛肉。因为她知道我爱吃土豆,我当时在小区门口趴在车的前引擎盖上吃完了土豆烧牛肉,然后又返回岗位。”

他们大队只休整了一天,但是看到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战友们依然坚守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于是大家又主动请战,投入到高铁西安北站疫情防控工作中,因为在这里要接触南来北往的各地旅客,他们的疫情工作任务非常重,强度大,风险高,但是民警、辅警没有一个退缩的,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守护的,是全市人民的生命健康,守护的是这个城市的平安幸福。

李婷:社区疫情防控一线“咸东小哥”

李婷是西安市新城区韩森寨街道华清学府城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也是西安市新城区“咸东小哥”志愿服务团队的一名成员。

社区是疫情防控的第一线,从前期的入户敲门行动开始1200多名“咸东小哥”齐上阵,先进行网格化划分,就以李婷所在社区为例,有28栋高层,7500多户,20000多人,在很短的时间内摸排完这么多人,如果不进行网格化划分就会很乱,因此她们将它划成了14个小网格,每一个小网格里会有一名社区工作人员,一名物业工作人员还有一名党员,这是基础网格员。下来是其他的志愿者会随机分配到网格中进行摸排。韩森寨街道辖区4.4万户12万余人,短短的3天半时间,挨家挨户进行摸排,不同于以往,真正要把门敲开,见到人,详细信息记录下来,这第一手资料为她们精准化防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非常关键。

刚刚打完入户仗门禁管理就开始了,小区管理最严格的几天都是凭出入证出入,每户两天出去一人。有物业的由“咸东小哥”协助物业进行门禁管理,关闭小区的其他出口。没有物业的怎么办?李婷说她们辖区就有9个无有效管理的小区,由“咸东小哥”全面接管,全面接管刚刚提到入户、门禁管理、消杀、后期居家隔离人员服务等任务。在门禁管理形成常态化之后,又转入一场五站返陕人员接返,这些人员回来的时间点不定,“咸东小哥”这个时候把守在每一个院落门口,进行二核,发放居家隔离告知书及服务卡等。

紧接着就是居家隔离人员生活怎么办?居家隔离不能出门,垃圾怎么扔?米面油必需品怎么办?这时候“咸东小哥”在网格里对接这些居家隔离人员的需求,隔离人员每天会在微信里发需要的用品,包括米面油菜甚至快递,会发到群里或者私信“咸东小哥”,“咸东小哥”每天负责采买配送到家门口,并对体温进行监测掌握,顺便把垃圾带下楼扔到隔离人员专用垃圾箱。

王志忠:摆渡一线医护人员的“汽车兵”

王志忠是西安出租车“爱心车厢”志愿团第一分队的一名志愿者,他在出租行业干了将近30年,是一名中共党员。

“今年疫情发生以后,西安市网约车和大部分公交车被要求暂停营运,我们看到了奋战在一线的白衣天使们出行遇到了困难,我们就想着,怎么能在抗击疫情的时候为他们提供免费的出行服务,尽我们的一份力,这才组建了这支特殊的‘抗击疫情志愿团’。”王志忠说,1月29日征集令下发以后,短短3个小时,就拉起了500余辆车特殊志愿团,志愿团分为9个队,主要是为交大一附院、二附院、唐都医院、西安第八医院等9家防疫任务较重的医护人员提供免费的上下班通勤和公务用车保障。

每个医院都有一名专业的负责人,每天收集医护人员的出行信息。他们分队也有一名负责人,收集派单,发送到各个群,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抢单,志愿团的队员激情高涨,每次派单几秒之内就被抢完了,虽然说当时工作的方式是预约式用车,不希望也没有任务的志愿队员们每天守候在医院等待着,但是在一个多月来,他们的志愿者在9所医院门前,几乎全天都有志愿者守候,为的是让医护人员少等待,及时回家。不管是多么晚,医生护士下夜班都有志愿者护送回家。

“截至我来的时候,我们团队已经出动车次在15000多辆,接送医护人员将近20000人次,这也给奋斗在一线的白衣天使们解决了出行的困难和难题。”他们“爱心车厢”伙伴们聊天的时候说,这次的疫情就如同战场,白衣天使们是冲锋在前的战士,他们就是摆渡他们的汽车兵。

蒋敏:乡村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大学生志愿者

22岁的蒋敏是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大四的学生,寒假回到铜川市耀州区小丘镇原党村的家里时,本来想和父母欢欢喜喜过个年,但是新冠肺炎的疫情袭来。

“我们村有1000人,但村干部只有10多名,他们又是忙着排查返乡人员,又是忙着宣传防疫知识,忙得团团转,我坐不住了,就跑到村上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告诉孙叔叔我想当志愿者,帮村上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得到同意后,蒋敏把村上寒假回家的学生们组建了一个微信群,号召大家一起当志愿者,守护村民生命健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不到半小时迅速到了村委会,经过村干部的简单培训后,她们来到村口的疫情防控监测站,给过往的行人测量体温,给车辆和行人消毒,普及防疫知识。因为学生的普通话比较标准,给村里的乡亲们讲解防疫知识的时候一下说到了他们的心坎里,他们也非常配合。

当时寒冬腊月,原党村又是在一个高原上,下了几场雪,这时候几个小伙伴就撑不住了,跑过来跟她说,在这执勤又冷又饿,还这么危险,想回家。蒋敏对他们说,“我们是年轻人,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志愿者,越是艰险越要冲上去。”在她的耐心劝导下,同学们渐渐打消了回家的念头。就这样,学生志愿队23人在村口监测站坚守了一个多月。

在她们的带动下,村里的更多人参加了志愿服务工作。邻居丁阿姨是开饭馆的,做饭非常拿手,她看见村干部们和学生志愿者们每天风餐路宿,就做了最拿手的刀剺面,热乎乎的给我们送来。残疾老党员张爷爷拄着拐杖,用颤抖的手把省吃俭用的200元递给她们,看着张爷爷的身影,蒋敏和同学们都流下了泪水。这样感人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大家你一百我一百,你送刀剺面,我送爱心饺子,村里收到爱心捐款捐物7万余元。本报记者 柴迎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