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家家有本脱贫致富的经

2020-06-24 10:42:00

周原西瓜让日子甜起来

近期雨水充沛,宝鸡陈仓区周原镇五联村贫困户宋红喜的4.8亩西瓜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咱周原适宜种西瓜,西瓜不仅个头大,还是沙瓤,甜!我今年种了4亩多西瓜,后面接着种菜,预计能收入5万多元,不用出去打工,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说起自己的西瓜产业,宋红喜底气十足。 

2b78168ea6773fb1565f1bb5081b8a28_img_11_426_236_177

2016年,因妻子和母亲长期患病,家庭负担较重,宋红喜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帮扶干部的支持下,宋红喜大胆尝试,争取扶贫贴息贷款5万元发展西瓜、蔬菜种植产业,还购置了一辆农用车,用于拓宽西瓜和蔬菜的销路。通过自身辛勤努力,不到两年时间就偿清了贷款,并在2018年如愿脱贫。 

 阳平“小土豆”成了“金蛋蛋” 

在陈仓区阳平镇东枸一片土豆田里,65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杜自万老汉正在和来帮忙的村支书田仓鱼一起将一个个“金蛋蛋”从脚下的沃土里“刨”出来。“今年土豆收成和往年持平,亩产就是7千斤的样子,咱的4亩地刨去种子、地膜、化肥等成本,差不多也有两万元的进项。”说到收成,老人一脸喜悦。 

老人的儿子患有精神疾病,老伴也患有慢性病,2014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镇村干部多次上门,给他介绍阳平镇的“土豆产业项目”和地膜土豆种植技术,动员他种地膜土豆。老人把家里的4亩耕地全部种上了土豆,除享受其他帮扶政策外,种植土豆,每亩还享受500元的产业种植补贴。种植土豆让杜自万的日子大为改观,2019年光荣脱了贫。目前,该村的土豆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上万亩,已然成了气候。 

西山柴胡治贫致富有奇效 

“西山柴胡品质优,名气大,销路广,我40多亩柴胡,每年采收10多亩,一亩净收入三四千,一年下来就是三四万,40亩花椒,除去新栽种的,一年下来净收入八九万,只要用心营务,一年下来在土里扒拉出十多万还是没啥问题!”给记者算着自己的收入帐,陈仓区拓石镇通洞村村民陈皂计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陈皂计是2013年识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当时家里修建房子欠了账,加之妻子身体不好,自己又没有啥手艺,日子过得艰难。困境中的陈皂计在政府和博仁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和带动下,发展起了花椒和柴胡产业,凭借着胆子大、脑子活、能吃苦,通过流转承包的方式,短短几年时间,陈皂计产业种植规模就达到了80亩,其中花椒40亩,柴胡40多亩,2015年脱贫摘帽,还在宝鸡高新二路给儿子买了商品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近年来,西山柴胡凭借着政府产业布局和龙头企业带动,种植面积达到了十多万亩,金字招牌愈加响亮,经济效益愈加显著,成了名副其实的治贫致富“仙草”。 

在陈仓区,这样紧跟政府产业发展布局,在合作社、龙头企业、致富能人带动下,念好自己的脱贫致富经,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贫困户不胜枚举,他们的故事也鼓舞和带动着更多的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脱贫致富! 

近年来,陈仓区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主打“生态+旅游+扶贫”模式,以产业发展带动为有力抓手,因地制宜,创新探索,大力发展柴胡、花椒、苹果、核桃、土豆、灵芝、土蜂蜜、有机蔬菜等特色产业,培育打造了一批极具地域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产业项目,将贫困户牢牢嵌入“产业链”,形成“正循环”,让贫困户家家都念好自己的脱贫致富经,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你追我赶,跑出加速度,闯出新天地,过上好日子! 

本报记者 李喜林 通讯员 王晨阳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