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发现农业之美|吴天龙:科技创新不仅要产品技术创新,机制模式也要创新

2020-11-25 09:26:14

“创新能力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时隔十年,再次来到杨凌,可以感受到科技创新带给这里的巨大变化。”凤凰网国际智库专家、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吴天龙说,未来农业发展出路很明显,而科技创新将是重要的应用。

11月20日,“奋力书写十三五的‘陕西答卷’——‘发现陕西之美’凤凰网国际智库行”农业篇走进了杨凌示范区,凰网国际智库专家、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吴天龙在探访完科创中心、智慧农业示范园、王上村后,围绕科技和创新,就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对于智慧农业的推动及模式创新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吴天龙接受凤凰网陕西专访

技术变革 数字时代释放大数据价值新高度

在杨凌示范区科创中心,观看国内服务339万专业涉农人群,覆盖生猪超过6000万头的智能养猪服务平台“猪联网”时,吴天龙表示,大数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猪周期的波动幅度,“大数据对市场走向有很明显的预测及调控作用,通过数据的搜集和共享,可以让种植户或养殖户及时了解生产和市场信息,作出合理判断和决策,在数据覆盖足够广、数据获取足够及时、数据内容足够精准的情况下,利用大数据很可能打破农业的蛛网困境”。

工作人员介绍,我们为改变农业而来。企业及养殖户存在诸多如生产盲点多、成本核算难、数据不准、分析不全等问题,“猪联网”以数字+智能的方式,颠覆了传统养猪方式,为生猪产业提供全方位智能化服务,让养殖户及企业形成联动,内联外合、重构秩序、共建全新的养殖生态体系。

吴天龙补充:“‘猪联网’这样的大数据养猪服务平台,开创了数字经济时代的智慧养猪新生态,对科学养殖、疫病防治也能起到一定作用,我在其他地方也看到过一些类似的平台建设,如果大家能开展有效的联合与合作,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成本、丰富数据,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观杨凌示范区科创中心

绿色生态 科技“快车道”赋能农产品新概念

在融合了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等新科技、新技术的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植物不用泥土用高架、可无限生长的串珠西红柿、果蔬可以生长在柜子里、12000平方米的温室6个人就能操作作物生长整个环节……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花式演绎科技为农业赋能的新业态。

“这个西红柿很甜,品相、口感都很好。”吴天龙在中东温室采摘品尝了采用荷兰吊挂式无土栽培模式的串珠番茄后说,瑞克斯旺引进的串收番茄品种相比于国内番茄,可以无限生长,抗TY病毒能力强,产量方面虽无特大优势,但果实商品性高且便于运输,对于种植户来说是比较不错的选择。

品质上乘,绿色安全无添加的奶油生菜也是这里的“明星产品”,采用DFT种植系统的奶油生菜,在红蓝光的照射下,“享受”着最好的生长环境,“家用植物工厂,可以突破农业生产的空间和时间限制,而且有利于农产品的标准化、精准化生产,对于发展精准农业、实现资源节约具有重要意义。”吴天龙说。

在整体的推广成本层面,吴天龙给出自己的见解,杨凌示范区承担着农业科技创新示范的重要使命,在短期看,尽管一些高科技成果的推广成本暂时较高,但随着科技的继续进步和人工成本的增加,将来这些成果的绝对成本和相对成本都可能会有所降低,科技化、智能化是农业未来的大方向。

吴天龙在中东温室采摘品尝采用荷兰吊挂式无土栽培模式的串珠番茄

全面联动 推动“新六产”融合探索“杨凌模式”

在感慨杨凌科技力量给农业带来的惊人变化时,吴天龙同样关注美丽乡村的建设。在王上村,吴天龙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观点。“现在城乡关系和过去是不太一样的,人员流动从单向到双向,相互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王上村将研学与旅游创新性结合,带来了更多的发展和机遇,同时也面临一定的挑战。”吴天龙说。

“在乡村旅游发展建设中,特色将会是核心竞争力,这要求在建设过程中既要找到主导型产业,又要挖掘特色的文化内涵,同时更要积极推动‘新六产’融合。模式创新不是复制粘贴,‘经验主义’不可取,一个特色,多个角度,全面联动,在这个过程中探索杨凌模式。”吴天龙说。

在离开杨凌示范区时,吴天龙补充道:“科技创新,不仅要产品、技术创新,机制、模式也要创新。”杨凌示范区是全国第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探索现代农业新技术方面的贡献毋庸置疑,其品牌效应可以进一步挖掘,甚至可以结合当地独有的丰厚历史文化,从文创、电商等角度继续发力,发挥出更广更全面的积极作用。但这其中,在文化背景的挖掘及杨凌品牌的打造方面,还有一定的发挥空间。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