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陈涛 通讯员刘玄)荆秀琴,女,法律本科学历,中共党员,一级法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现任旬阳市法院立案庭庭长(诉讼服务中心主任)。
该同志出生于“法律世家”,幼时即对法律耳闻目染,对法律事业深深热爱。自2007年从律师行业转行到法院工作以来,她牢固树立司法为民宗旨,强化服务群众理念,作风扎实,无私奉献,成绩斐然。先后多次获得“优秀庭长”“优秀共产党员”“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优秀调解员”“优秀慈善志愿者”“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等表彰。在她的带领下,旬阳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工作也硕果累累。2019年旬阳法院率先建成了规范化的诉讼服务中心,诉讼服务建设及诉讼服务质效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基层法院前列。2020年9月旬阳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表彰为全国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单位。2021年为满足人民群众司法便利化的新要求,旬阳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再升级建成了“一站通办”+“一网通办”的智慧诉讼服务中心。最大化的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效、更快捷、更贴心的诉讼服务。
用心办案,做守护公平正义的“螺丝钉”。她从事审判工作十六年来,办结各类案件 1800余件,无发回重审、再审、信访案件发生。每一起的案件的圆满终结都是她对公平正义的最好诠释,每一个当事人的满意微笑都倾注了她对人民群众的满腔热赤诚。“廉洁奉公真诚为民、正气浩然执行神速 ”“ 当今包公、明察秋毫 ”“恩情似海、关怀儿童 ”“诉前催告显神威、服务金融促诚信”,一面面当事人送来的锦旗胜过金杯银杯,不仅表达了当事人对她工作的认可和感激,更是老百姓对人民法院维护司法权威、维护公平正义的高度赞誉。
用爱守护,做传递司法温度的“一缕暖阳”。她扎根基层,先后在人民法庭工作五年余,基层法庭办理的案件中离婚、机动车交通肇事、健康权、工伤等案件,有的离婚案件父母离婚后子女的抚养问题因离婚而架空,有的机动车交通事故、工伤案件造成父母双亡或是剩下单亲一走了之,留下年幼孩子只能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抚养。她在办案同时始终坚持“多做一点”对这些特殊群体、特殊家庭的孩子用爱守护,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成了远近闻名的“法官妈妈”。2014年以来她因案件结缘,多方联系企业和个人帮扶特困家庭儿童8人、贫困大学生6人,为其筹集生活费、助学金60余万元,并与陕西翱翔天越实业集团公司达成长期帮扶同盟,每月按期定额给付特困儿童生活费、助学金直到大学毕业。
恪尽职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016年10月她从基层法庭被调院机关任立案庭庭长。琐碎冗杂的诉讼服务与多元解纷工作成了她工作的主旋律,司法为民、便民、利民,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与司法的温度更是她的工作准则。她守正创新,紧跟时代步伐,顺应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新需求, 通过深入调研,创新“诉讼服务十项便民服务措施”全院推广应用、建立完善“诉调对接机制”“诉讼绿色通道”“小额诉讼机制”“诉讼保全担保机制”等多项便民、利民诉讼机制落地实行。创建“联系与服务群众办公室”,密切联系群众,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打通司法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工作中她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努力把司法为民、司法便民,落实到每一个司法案件中,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与司法的温度。诉讼服务中心的工作岗位是琐碎而平凡的,但她始终不忘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绽放光彩。
默默奉献,牺牲自己、“照亮”他人。2018年3月她在帮扶因父母离异而无生活来源的贫困儿童时,不幸在崎岖的山路上摔伤,致右脚踝两处骨折造成终身伤残,但她仍未停下要为人民服务的脚步,在养伤期间坚持学习研究,考取全国心理咨询师二级证书,提高服务本领,力求用专业的心理知识和技能解决审判与信访工作中她常常会遇到用法律解决不了的问题。审判实践中因家庭矛盾,亲密关系发生问题,心理受到重创的妇女、儿童,信访案件处理中因信访事项得不到解决,心理失衡、偏执的信访人,她都会特别关注,应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对其耐心细致的进行疏导,引导,让夫妻破镜重圆,让离异走失的心重获新生、让迷失的儿童重拾灿烂的笑容,让心理失衡、偏执的信访人打开心结,从“烂”事儿中解脱,回归正常生产生活。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诉讼服务中心是法院接待群众的第一窗口,窗口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对法院的第一印象。面对琐碎、繁杂的诉讼服务工作,荆秀琴用自己的耐心、爱心和诚心,努力让当事人感受顺心、放心和舒心,她坚守初心,砥砺奋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