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庞玲玲 实习记者 权子昂)10月23日,西安市政府新闻办举行西安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工作开展情况新闻发布会。西安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赵广、西安市发改委副主任王凯、西安市工信局副局长郭亚龙、西安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冯浩介绍有关情况。
西安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工作开展情况新闻发布会现场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2023年底,西安市入选全国第一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是陕西省唯一的试点城市,也是全国唯一的省会试点城市。对此,2024年9月,西安市印发《西安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实施方案》。
自2024年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西安市大力实施能源低碳化、产业绿色化、交通清洁化等根本性、源头性解决方案,实现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双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24年,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43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10.4%;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75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7.4%,二氧化氮平均浓度31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 16.2%,一氧化碳第95百分位数浓度1.1毫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21.4%;二氧化硫平均浓度7微克每立方米,与上年度持平。
赵广表示,接下来,西安市将推动能源、交通运输、工业以及生态环境这4个重点领域的协同控制。
在能源领域,首先有序推进电厂部分燃煤机组的关停替代。目前西安热电有限公司4台燃煤机组已关停,大唐灞桥热电厂2台燃煤机组已转为应急备用机组,进一步减少化石能源消费。
同时,加快推动城市建筑光伏和农村光伏示范建设,推进非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化石能源,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截至2025年8月底,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从2023年的30.2%提升至45%。
另外,坚持地热能、污水源及生物质等新能源供热优先原则,推动供热系统绿色低碳转型替代。2024年至2025年供暖季,全市3.83亿平方米集中供热实现清洁能源全覆盖。
在交通运输领域,则首先新增或更新的公交车、出租车(含网约车)、垃圾清运车、轻型环卫车辆,全部为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车辆;新增或更新的物流配送和公务车辆中,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车辆比例分别不低于90%和80%。相应将加强新能源汽车公(专)用充电站、充电桩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通过建设“光储充”一体化示范项目,助力交通绿色发展。同时,分阶段分步骤推进新能源或国六排放标准渣土车和商混车替代工作,替代率大幅提升。
另外,大力发展以铁路为主的多式联运,加快货运铁路的扩能改造以及重点行业企业、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建设,积极推进草堂工业区铁路专用线建设,扎实推进陕投集团“一带一路”公铁联运中心建设,已建成陆海联动、多点协同的集装箱多式联运智能骨干网建设示范工程和西安港建设“一带一路”内陆中转枢纽陆海空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在工业领域,则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做大做强六大支柱产业。2025年1-8月,全市六大支柱产业产值达5206.6亿元,同比增长13.4%。同时,大力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2025年1-8月,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达77.11万辆,同比增长19.9%。
另外,大力促进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引导产业加快技术迭代和转型升级,打造世界一流的先进光伏制造基地。积极发展氢能产业,引入培育氢能企业120余家,加速打造完整产业链。实施变压器、电机等能效提升计划,推动工业窑炉、锅炉、电机等六种重点用能设备系统节能改造。
在生态环境领域,首先持续推进工业企业实施源头替代和含喷涂工艺的汽修企业水性面漆替代,降低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推动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深度改造,使氮氧化物排放浓度从80毫克每立方米降低到30毫克每立方米以下。
同时,首次开展融合清单编制工作,完成近3000家企业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识别协同管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关键环节。并且持续做好污水处理相关工作,不断提升再生水利用率。2024年,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4.7%,在全国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中期评估中位列第一。
在深化“无废城市”建设上,建成投运“5+4+1”大型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设施(5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4座餐厨垃圾处置场+1座固体废物综合处置场),西安市成为全国唯一一个生活垃圾焚烧厂3A等级评定率100%的城市,全市其他垃圾已实现“零填埋、全焚烧”,分出的餐厨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同时,加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累计建成再生资源回收点1407个、分拣中心16个。持续推进建筑垃圾、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赵广称,在2026年底前,计划投资262亿元推动66个重点项目建设,其中能源领域29个、工业领域3个、交通领域4个、生态环境治理领域30个。截至目前,按照项目规划进度,已完成25个项目,其中,能源领域9个,投资额13.03亿元;工业领域2个,投资额1.8亿元;生态环境治理领域14个,投资额19.4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