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珠峰科考丨翻转时光!看看亿万年前的它们长啥样

2023-05-27 08:02:40

近日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科考人员

在珠穆朗玛峰地区发现

新的喜马拉雅鱼龙化石

1

西藏定日三叠纪曲龙共巴组岩层中的鱼龙化石椎体(圆盘状物体)和肋骨。(2023年4月28日摄)

喜马拉雅鱼龙

是青藏高原迄今已知最庞大的史前动物

该发现将有助加深

对这一史前海洋顶端捕食者的了解

推进对喜马拉雅地区

中生代海洋生态体系的研究

近年来

特别是自2017年

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启动以来

古生物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发现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

青藏高原科考队在西藏的新生代地层中发现

大量保存较为完整的脊椎动物化石

结合以往发现化石

在古生物综合研究上取得了许多成果

一起穿越时光

看看这些化石背后

史前动物的样子吧

1

2

3

4

5

这些脊椎动物化石的发现

重建了青藏高原生物群

从始新世至上新世逐渐演替的过程

鱼类、爬行类等化石的证据

从生物地理学的角度

展示了高原生物从西藏走到世界各地

远达非洲、欧洲和美洲的

多样性演变外溢效应

而鱼龙化石的发现

则揭示世界屋脊

“沧海变雪山”的环境巨变

“青藏高原是一个巨大的‘生命演化实验室’

青藏高原古生物的一系列新发现

都在帮助古生物学家全面审视

青藏高原

在影响新生代生物多样性演变进程中

所起的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

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邓涛说

1

在定日岗嘎地区观察岩层中赋存的鱼龙化石(左:邓涛,右:尚庆华)(2023年2月24日摄)

珠峰地区数亿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

发育着从古生代到新生代早期

反映特提斯洋海洋环境特征的

海相沉积地层

为了解特提斯洋的海洋生态

和海洋生物多样性演化提供了宝贵的窗口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

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飞翔说:

“三叠纪时期的喜马拉雅山

所在位置曾淹没在特提斯洋里

我们正在以大型鱼龙这样的

顶端捕食者为线索

重建当时喜马拉雅山地区的

海洋生态体系及其变化”

1

科考队员在聂拉木地区对曲龙共巴组地层进行化石地毯式搜索。(2023年2月2日摄)

从温暖变为严寒

从海洋变为高峰

在青藏高原沧海桑田般变化的岁月长河中

古生物们借助化石的载体

穿越时光之门

从数亿年前的特提斯洋跃出

在雪域高原之上浮现

一代又一代的古生物研究者

登上高原

孜孜以求

在这里寻找答案

青藏高原跨越亿年的“时光面纱”

正在被研究者们一步步揭开

古生物更多的“独特密码”

让我们一同期待

1

策划:齐慧杰 曹健 林建杨

监制:胡国香

记者:田金文 聂毅 陈尚才

海报:邱星翔

编辑:陈倩 牧小湘 谭慧婷 冯筱晴

新华社客户端“科好玩”LOGO设计:赵丹阳

学术指导: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 邓涛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吴飞翔

图片素材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提供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