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汉滨区江北街道:创新“三三四”调解模式 打通矛盾纠纷“堵塞点”

2023-09-18 14:47:57 来源:西北在线

本报讯(通讯员 周修庭 宋玉凤 陈业婷)近年来,汉滨区江北街道整合综治、信访、司法等部门资源,形成大综治、大信访工作新格局,创新“三三四”调解模式,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有效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有力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紧盯“三个关键”,构建大调解格局。紧盯党的领导。成立由街道党工委书记担任组长,政法委员牵头,综治、信访、司法等16个部门为成员的矛盾纠纷化解领导小组,设置矛盾纠纷调解室、公共法律服务站、人民调解委员会、心理调节室,推行定责任、定方案、定期限,包问题解决、包案结事了、包信访稳定的“三定三包”工作方法,形成党委主责、政法主抓、部门单位实施、社会力量参与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格局。紧盯多网合一。街道下辖9个社区、7个行政村,户籍人口71906人,流动人口72425人,总人口144331人。统筹考虑城乡区域、居住人群、属地属性等要素,“以地设网、分类划网、以人定网”,划分495个网格 ,以社会治理网格为基础,将原有党建、综治、应急等网格,整合成“一张网”,实现“多网合一、一网统管”模式。紧盯多元参与。建立矛盾纠纷调解室,由街道专职人民调解员、信访、司法、综治、律师等工作人员组成,共同推动居民纠纷调解工作,将纠纷调解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基层。同时,街道以村(社区)为单位,组建16个村(社区)人民调解组织,将法律工作者、办村干部、“五老”“两代一委”纳入调解团,助力网格治理。

聚焦“三个突出”,优化调解举措。突出“三力调解”。整合司法、行政、道德三大调解资源,探索“调解六法”(镇村干部协调法、外部亲情感化法、领导上门疏导法、执法部门调解法、依法打击震慑法、综合施策化解法),组建“无忧调解超市”,丰富超市“菜单”,建立78人调解人员信息库,实行小纠纷“超市”解决,大问题“三力联调”化解。一年来,受理矛盾纠纷160件,3件已经引入民事诉讼程序,调处率为98.1%,其中以“调”促和,以“援”帮弱,调援结合化解重点信访矛盾纠纷16件。突出“三治融合”。凝聚自治力量,夯实党员联系群众、人大代表联系选民、中心户长联系村民的“三线联系”机制,组织党员、人大代表和中心户长下沉到村组、网格、院落和群众家中了解民情,察访民意。强化法治力量,组织包片政法干警和派驻村(社区)法律顾问定期进村入户,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培育德治力量,依托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载体,全方位开展志愿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居民崇德向善。突出“三色管理”。创新实施矛盾纠纷“三色管理法”,综合矛盾纠纷的性质、规模大小、调解难易程度、社会影响等因素,将矛盾纠纷划分为红、黄、绿三个等级,红色为重大信访矛盾纠纷,由各村(社区)上报街道矛调中心化解处置,报请政法委员组建工作专班调解,黄色为重点信访矛盾纠纷,由各村(社区)上报街道矛调中心化解处置,绿色为小问题随时化解,分级分类化解,力破难题。

坚持“四个到位”,提升调解质效。坚持督导到位,提升治理效能。江北街道将重点信访矛盾纠纷化解处置情况作为周工作重点作出安排,一周一摸排、一周一研判、一周一通报。同时,将有效化解重大信访矛盾纠纷纳入“三亮三评三运用”加分指标体系,激发干部揭榜挂帅,化解矛盾纠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纪工委将其纳入常态化督查范围,对于敷衍塞责、处置不当的给予问责处理。坚持培训到位,提升调解能力。邀请专业骨干、调解员到办、村社区培训26次,组织业务交流活动32次,增强调解人员的法治观念,提高人民调解员法律素养和依法解决矛盾纠纷的能力。坚持普法到位,提升法律意识。研究制定《江北街道2023年度普法工作计划和普法工作任务清单》,将《民法典》《信访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纳入“八五”普法重点内容。将普法与主题党日、党工委理论中心学习组、“12.4”宪法宣传周、干部大会、道德讲堂相结合,大力开展“法律八进”活动,采取接地气、听得懂、用得上的方式以案释法、精准滴灌,不断拓展普法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切实增强群众参与感,着力提高群众法律意识。一年来,开展大宣讲62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向各级新媒体推送信息50余篇。坚持保障到位,提升治理覆盖面。党工委班子针对重大信访矛盾问题“一事一议”,给予政策、资金、力量等多重支持,打造以村(社区)为单元的智慧联防体系,建成视频监控点位210个,通过人防、物防、技防的有效整合,确保重点时段和重点人员不脱管、不漏管。

责任编辑:王菲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