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众多的地名都承载着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其中不少是以“教育”典故命名的地方,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寻西安地名背后的趣闻轶事吧。
正学街
正学街,一个听起来文化气息浓厚的地方,它位于西大街南侧,南起马坊门,北至西大街,是一条不足200米长的街巷。
在明、清科举制度时期,这里以经营笔墨纸砚为主,是学子文人经常光顾的地方,因此就产生了许多俗名,如“笔店巷”“古笔店”,还有人称“穿心巷”。
据《陕西省西安市地名志》记载,1932年,因西邻宋代大儒张载讲学之所“正学书院”,而得名“正学街”。
如今的正学街,早已难觅“正学书院”踪影,摇身一变成为西安制作锦旗牌匾的特色商业街。作家贾平凹在《废都》中有这样的描述:小街原是专门制造锦旗的,平日街上不过车,一道一道铁丝拉着,挂满着各色锦旗,是城里特有的一处胜景。
漫步正学街,店铺数量虽然和之前相比有所减少,但这里的每处角落都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气息,使它在历史的发展和岁月的洗礼中愈发璀璨。
学习巷
学习巷位于西大街北侧,南起西大街,北至庙后街,分为大学习巷和小学习巷,这是两条千年古街。
大小学习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盛唐时期。当时的长安作为都城,也是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可谓真正的“国际范”,来唐朝求学、经商、做官的外国人多聚集于此学习汉语和礼仪,因此得名“学习巷”。
可以说,这里为培训外国使节习用汉文化的学馆,使“学习巷”成为西域各国外交使节的驿馆驻地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平台。
至于大小学习巷有什么不同呢?其实是因为大学习巷的路面宽敞不同,小学习巷因巷道相对较窄而得名。但是小学习巷的住户,却是大学习巷的三倍还要多,所以这里的居民常说一句话:“大学习巷不大,小学习巷不小”。平日里,它远不如大学习巷热闹,常能看见老人们围坐着拉家常,更多一份清闲舒心、不急不缓的岁月静好。
时过境迁,“学习巷”这条千年古街仍在砖瓦间散发着自盛唐而来的文化融合气质,走在这里,不仅文化气息浓厚,美食的味道也很浓郁,从美食到手工艺品应有尽有,如果细细品味,耳边似乎还能传来历史的声音……
早慈巷
早慈巷位于西安市儿童公园东侧,南至西举院巷,北接香米园,长409米。
看似平凡的早慈巷,其实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记载,早慈巷开辟于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早慈巷西侧曾是“贡院”考场,因此为避免越墙作弊,在院墙头插满枣刺而得名“枣刺巷”。后改名为早慈巷,有“慈爱之心,早发长寿”之意。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实行四级考试制度,即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而贡院是乡试、会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贡”的意思指的是各地秀才来此应试,就像是向皇帝贡奉名产,贡院最早始于唐朝。
如今的早慈巷,延续了古代的格局,蕴藏着细腻而深刻的文化,承载着居民的生活和记忆。
举院巷
“举院巷”开拓于明景泰元年,今以早慈巷南口为界,以西为西举院巷,以东为东举院巷,不过人们习惯将东、西举院巷统称为“举院巷”。
说起“举院巷”的由来,相信无论在过去还是现代,“金榜题名”都是学子重要的奋斗目标。而举院巷就是明清时期陕西贡院的一部分,因陕西贡院占地很广,所以西举院巷整条街道,当时也被泛称为“贡院门”或“举院门”。
随着科举制度的终止,陕西贡院也逐渐褪去本身的职能,而今两条小巷仍保留着“举院巷”的名字。
步入举院巷,处处透露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两旁饭店、商店、服装店、药店林立,支撑起了此处居民的一日三餐和四季所需。
如今这片街巷早已没有赶考学子的身影,但举院巷与早慈巷所承载的历史意义,都为西安这片土地,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学街
三学街,位于今西安市碑林区,东至柏树林,西至安居巷。爱逛的“老西安”人都知道,这是一条浸染着墨香的老巷子,同时也是汇聚文房四宝和古玩字画的仿古商业街。
追本溯源,三学街的名字由来,是因为沿着这条街巷北侧,自东向西并列有府学巷、咸宁学巷和长安学巷三条小巷子。后因明清时期,西安府学、长安县学、咸宁县学与文庙集中于此,形成了“三学一庙”的文教格局,故名“三学街”。
值得一提的是,紧邻三学街有一面青砖到顶的砖壁,壁上雕有花朵和云纹,砖壁正中有清末陕西著名书画家刘晖题写的“孔庙”二字,笔力雄浑、气概凛然,与街旁数株千年唐槐形成一景,这也就是“一庙三学”格局中的“一庙”。
一街三巷,灰瓦苍檐,目之所及皆历史。三条学巷里的故事很多,故事的载体是不曾言语的建筑,漫步于此,浓厚的学风和书卷气息至今延续,居住在这里的一代代人,讲述着他们的故事,这些故事的集合就是文化传承。
西安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数千年积攒下来的地名内涵丰富、趣味十足,走在被岁月打磨光滑的街巷中,看历史在这座古城遗留下的痕迹,聆听一段段遥远的故事,你觉得西安最有意思的地名是哪个呢?
本报实习记者 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