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来到秦汉战鼓文化陈列馆时,黄建民正在观看秦汉战鼓演出视频。视频中战鼓声撼天动地、气势磅礴,尽显大秦雄风。
据秦汉战鼓第46代传承人黄建民介绍,“秦汉战鼓起源于秦朝,是秦始皇征战六国一统天下时秦军作战使用的‘大秦战鼓’军乐,随着战事平息和时间的推移,当年秦军旗鼓营后人代代相传,将‘大秦战鼓’军乐演绎为‘秦汉战鼓’民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2009年6月,秦汉战鼓被录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8年8月在陕西省第十六届运动会开幕式文艺演出中,闻名中外的“秦汉战鼓”击响出征曲,2023年,作为非遗传承的一项重要举措,“秦汉战鼓”艺术团在咸阳师范学院正式成立。
战鼓助威 流传千年
相传秦始皇征战统一六国时,秦军作战,战鼓助威,击鼓为进,鸣金收兵。秦军掌旗官张麻子传下此鼓,张麻子出自此地,后来他所在的村子被封为“掌旗寨”。秦军凯旋,张麻子带战鼓还乡,世代演变,号令秦军冲锋陷阵的战鼓就一直流传下来,成了祖祖辈辈表达喜庆欢乐的寄托,故命名为“大秦战鼓”,后演绎为“秦汉战鼓”。
黄建民说,“秦汉战鼓根植于秦王朝旗鼓营的落脚地千年古寨——掌旗寨村,它是大秦王朝历史遗存的见证。不仅是秦鼓乐的‘活化石’和‘活教材’,更是大秦文化传承至今的历史基因,是流传千年的‘大秦遗音’。”
多年来,通过黄建民和无数非遗工作者、志愿者和掌旗寨民间艺人的不懈努力,《掌旗寨·秦汉战鼓文化陈列馆》筹建而成。陈列馆供民众参观、研习,感受大秦文化魅力,使秦汉战鼓有史可查、有物可传,从而更好地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陈列馆展陈了多个民间艺人和传承人提供的秦汉战鼓鼓乐中的黑皮鼓、锣、铃、唢呐等乐器,以及战鼓古谱、鼓舞、服饰,传承发展遗迹图文资料、研究作品等。”黄建民告诉记者,“作为一个动态的展馆,陈列馆既是广大民间传承人荟萃交流之地,也是点燃非遗教育火种、开展非遗教育实践的体验性基地。”
如今,秦汉战鼓作为陕西省内一张优秀的文化名片,在众多省内外大型活动的演绎中深受好评。
战鼓出征 撼天动地
秦汉战鼓分为三部曲:第一部为出征曲,鼓手们称其为“慢三火”,威武庄严,犹军队之调兵遣将,扎营布阵。意在将士们严阵以待,时刻准备冲锋陷阵;第二部为交战曲,鼓手们称其为“紧三火”,紧凑激烈,刚猛高昂,气势排山倒海,犹如战马之嘶鸣,刀枪之撞击。意在鼓舞士气,浴血奋战。第三部为凯旋曲,鼓手们称其为“不紧不慢再三火”,豪气激昂,奔放欢快,示意将士们凯旋而归的兴奋与喜悦。
“秦汉战鼓通过‘出征、交战、凯旋’三部曲调及三星阵、五星阵、七星阵、九星阵、八卦阵,长龙阵六种阵法和指挥作战的‘追星棰、揽月棰、冲天棰、撼地棰’等棰法,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秦汉军队英勇激烈的交战场面和战士凯旋而归的喜悦之情。”黄建民说。
在教授咸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学习击鼓时,黄建民说,“秦汉战鼓演奏的背后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包括节奏感、力度控制、鼓点的稳定性等,需要时间和耐心去摸索。同时秦汉战鼓又强调情感的传递,需要将内心的激情融入演奏中。”
享有考古界泰斗之称的石兴邦称,“秦汉战鼓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秦军事文化‘活标本’,必须做好传承工作,这对保护中华文化遗产是有积极意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是保护和维系我们民族的文化身份,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我们愿意与社会共享这些传统文化所带来的精神宝藏和艺术魅力。”黄建民告诉记者。
兢兢业业 传承一生
黄建民自幼受秦汉战鼓熏陶,12岁喜欢上了秦汉战鼓,青年时偏爱战鼓韵律,壮年期接受传承旨意……由喜爱转变为责任,欣然扛起传承大旗。
“坚持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弘扬秦汉文化、传承秦汉战鼓、是我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黄建民坚定地说。
黄建民长期从事秦汉战鼓的传习工作,呕心沥血、兢兢业业、不图名利。坚持数年如一日,多方调研搜集、挖掘、整理流传在掌旗寨的战场军事实用鼓,并摸清历史渊源、传承谱系。在文化部门的帮助下,黄建民通过个人申报将秦汉战鼓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我个人投资购置锣鼓服装,努力寻找锣鼓爱好者,组建秦汉战鼓队。”黄建民说,“由我牵头将秦汉战鼓的传习工作率先引进校园,并编成校园教材在学生中推广普及。”
目前,黄建民建立秦汉战鼓家庭传习所一个、传习基地四所、组建秦汉战鼓团一个、秦汉战鼓分队13支,不定期义务举办秦汉战鼓传习培训班,先后演出大中小活动600余场,被人戏称为“鼓疯子”。
“秦汉战鼓是秦时鼓乐艺术的活化石,是我国古代军事文化的重要遗存。”黄建民说,“击鼓者们通过表演秦汉战鼓,展现出昂扬向上、奋勇直前的精神风貌。”
就像他在自传里写的那样,虽已花甲有三、传承激情不减、任凭寒冬热炎、总闻鼓声冲天。正是由于黄建民的坚持不懈、乐于奉献,才造就了一位又一位热爱战鼓的“鼓疯子”。
演出视频的结尾有这样一段话,“赳赳老秦、铮铮铁骨。从西陲有声到饮马黄河,是不屈的铮铮铁骨和坚强的民族信念,撑起了那个辉煌时代的半壁江山。”
本报记者 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