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宝鸡市生态环境局渭滨分局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助推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山清水秀宜居的生态城市建设,使美丽渭滨万象更新。
强化政治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
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引导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中国共产党章程》《习近平著作选读》等,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主题教育期间,共开展集中学习12次,领导班子专题研讨3次,党组书记讲党课1次,主题党日活动1次,专题组织生活会1次。
推动“三个年”活动落地落实
认真落实“三个年”活动部署安排,把高质量项目、营商环境和干部作风能力建设作为推动全区生态环境工作的“牛鼻子”,制定印发《高质量项目推进年实施方案》《营商环境突破年实施方案》《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实施方案》,把“三个年”活动融入生态环境工作各方面,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以优化环境管理促进营商环境突破,以干部作风能力提升保障各项任务全面完成。
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
深入开展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和秋冬季PM2.5攻坚行动,聚焦治理重点,细化工作措施。培育宝石输送管、中铁宝桥等5户企业B级绩效升级。建立完善330余户企业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开展柴油货车路查路检11次103辆,非道路移动机械抽测7次71辆,累计编码非道路移动机械227辆,完成年度抽检任务。推动柴油货车车辆淘汰任务12辆。对全区20个加油站三次油气回收设施运行情况进行常态化巡查检查,开展成品油市场排查整治,严厉打击“黑加油站”。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93天,同比增加13天,综合指数3.76,同比下降6.9%,PM2.5浓度37微克每立方米,同比改善11.9%,PM10浓度59微克每立方米,同比改善6.3%,大气环境质量和改善幅度位列四区第一。
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
编制印发《渭滨区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完成3个地下水质监测点位水质采样监测及周边污染源调查工作。完成渭河及12条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整治工作。完成辖区19个农村集中式水源保护区划定编制报告。完成龙山河流域刘家村污水管网修复工程、姜水路明渠治理工程。严格落实水源保护区日常巡查工作机制,定期开展执法检查。投资3000余万元,完成塔稍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晁峪河水生态治理项目建设,争取专项资金5080万元,启动嘉-清饮用水源地环境治理工程项目、S212省道途经嘉-清饮用水源地污染应急设施建设项目。省、市考断面及渭河支流入渭口监测数据均达到断面考核要求,地表水达标率为100%。市级嘉-清水源及农村饮用水源水质各项指标均达到《地表水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Ⅱ、Ⅲ类标准限值要求,饮用水水质优良比例为100%。
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
强化源头管控,全面开展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企业排查,更新了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首次纳入重点监管单位的3户企业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制定隐患排查制度,完成年度土壤和地下水监测工作。严把环评准入关口,对涉及有毒有害物质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新(改、扩)建项目,加大污染防治措施审核力度。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以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的地块为重点,督促4个地块建设单位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准确掌握和预防土壤生态环境污染。指导辖区168户企事业单位完成2023年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备案登记。开展危险废物产生单位执法检查,督促企业落实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的主体责任。
不断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
严格落实《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定期学习传达贯彻省市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和领导讲话要求,制定《渭滨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2023年工作要点》《渭滨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联合执法工作方案》,开展秦岭生态保护联合执法检查,成立联合执法检查组,以秦岭生态保护“五乱”问题整改为重点,全面排查各类破坏秦岭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问题台账,巩固前期整治效果,确保新问题及时化解,切实推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夯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成效。
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创建成果
坚定不移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巩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成果。召开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修编工作会议,修编完成《渭滨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顺利通过省厅专家组评审。开展“绿盾2023”专项行动,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六五环境日宣传、“生物多样性日”等宣传活动,组织区级单位和企业代表参加宣传活动,向市民发放绿色低碳、垃圾分类、环保宣传册等有关资料1000余份,增强公众绿色环保意识。
姜谭经开区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评联动试点
持续做好姜谭工业园区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评联动试点,印发《开展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评联动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从简化内容、申请、受理、审批等方面制作了流程图,提高了入园项目环评审批效率,降低了企业环评成本。从项目招商引资阶段提前介入,主动对接园区,统筹密切事前联动、强化事后监管,加强指导入园企业正确使用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评联动试点政策。对入园企业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帮扶,强化入园企业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从严查处环境违法行为提升监管水平
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加强企业监督帮扶,扎实开展“春风行动”“清废行动”、排污口整治等30余项专项执法行动,实施执法正面清单管理,积极推行非现场执法监管方式。强化环境监测能力和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坚决杜绝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2476人次,检查企业620家次,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16起,受理群众信访投诉183件,办结率和满意率均为100%,2023年度共纳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企业24户。
全力推进打造“生态之城 美丽渭滨”
聚力打造“生态之城 美丽渭滨”,制定《打造生态之城 美丽渭滨行动方案》,扎实推进“1+5”方案体系各项重点任务,大力实施生态环境治理、秦岭保护、全域治水、国土绿化、绿色低碳五大行动。全面落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加强秦岭植被、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数字秦岭,健全监管体系。生态环境治理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完成“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渭河市区段堤防加固及生态治理工程,切实保护治理秦岭和渭河,持续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品质。
分类施策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印发《渭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明确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项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域覆盖项目,在全区建成了农村集中处理设施人工湿地29处、生态湿地1处等,结合城中村改造将22个村污水纳入市政污水管网进入市污水处理厂,全面完成了农村改厕,生活污水得到有效管控,全区有效治理率57%。
启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
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了绿色农业、智能制造、生态旅游等“两山”转化新路径。全面启动“两山”创建工作,成立了“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渭滨区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工作方案》,筛选出“护绿换金”“花里淘金”“山里聚金”“田里造金”“造绿生金”“碳汇钱库”“智造添金”“机制促金”八个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向省厅报送了《渭滨区“两山”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参加了省级专家联评,进入了省级创建名单库。
(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