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呀!咱家现在吃上自来水啦,既方便又干净,你在外面就安心上班,不用再操心家里没水吃了。”这是洛南县四皓街道杨底村村民杨新民在电话里告诉儿子的一件喜事。
2021年年初,洛南县财政监督检查中心进驻杨底村开展帮扶工作以来,在县财政局的大力支持下,驻村工作队立足村情实际,认真落实县、街办对驻村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以办实事、解难事,兴产业、促增收为目标,经过不懈通过努力,在帮扶的短短几年时间内,使该村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改观,各项工作都走在了前列,受到街办领导的肯定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好评。

吃透村情明思路
“乡村要振兴,规划必先行。”工作队进驻后,立即召开党员、乡贤人士座谈会,全面了解村情民意,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又与村“两委”班子成员白天入户走访调研,晚上共同讨论研究,结合村集体经济底子薄、群众增收渠道窄的实际问题,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研究制定了符合村情实际的五年发展规划及当年产业发展计划。为确保付诸实施、取得实效,主要领导多次到村调研指导,对五年发展规划和年度帮扶计划进行了明确的细化,提出了长抓“果、药”、短抓“畜、菜”的产业发展思路,并明确了帮扶重点和具体措施,统筹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培育产业促增收
驻村工作队坚持把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他们按照确定的发展思路和制定的规划与当年计划,多渠道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从长抓“果、药”、短抓“畜、菜”入手,明确帮扶重点和目标,在全村累计种植以桔梗、黄芪、板蓝等为主的中药材550亩,发展黄牛养殖240头,建设施大棚蔬菜20棚。在工作队的重点帮扶下,该村14组村民杨淑霞种植天麻1000窝,每窝收入40元,年收入达4万元;12组村民谢新莲从事专业养羊,年存栏保持在60只以上,年出栏40只,收入4.4万元;村支书董福军带头种植辣椒2棚,收获辣椒2000多公斤,按每公斤均价3元计算,当年收入6万余元。

灾后重建显真情
2021年8月,一场多年不遇的暴雨突袭洛洲大地,杨底村也未能幸免,连续降雨导致山洪暴发、河水暴涨,该村6、7两个组的200多位村民共用的一座便民桥被洪水冲垮,致使两个组和周边的村民日常出行受到影响。同时,东山组移民安置点前的100多米河堤也被洪水冲毁,导致部分路面悬空,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直接影响到移民点和上游6个组群众的日常出行。
灾情发生后,驻村工作队高度重视,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及时开工建设,历时40天的紧张施工,投资20万元的一座长16米、宽4.5米的便民桥顺利完工,及时恢复了周边群众的日常出行。水毁河堤工程也相继开工,在各方的大力支持和周边群众的紧密配合下,共投资82万元,整修河堤170余米,加装护栏11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0盏,彻底消除了安全隐患,恢复了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群众高兴地说:“工作队这次把好事真正办到了群众的心坎上!”
清泉入户润民心
杨底村虽然距城区咫尺之遥,但长期以来群众的饮水问题全靠利用附近水源或自行掘井来解决,存在着水源不稳定、易发生季节性缺水等缺陷。当地村民向驻村工作队反映,并要求接入城区自来水管网,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饮水难问题。工作队获知这一情况后,便多次与县水务局、水厂等部门和单位联系协调,在街办主要领导的重视支持下,自来水建设项目顺利立项,并通过争取“一事一议”资金7万元,确保自来水项目的尽早开工建设。
自去年4月动工以来,经过村组干部的共同努力,在兄弟村的大力配合下,工程顺利推进,由高架桥至杨底村共铺设自来水管道3000多米,配套200方的蓄水池也已建成,该工程经过质量验收后,于当年7月上旬投入使用,杨底村的村民终于告别了吃水困难的历史,饮用上了干净又方便的自来水,群众个个心里乐开了花。

倾情帮扶民心暖
驻村三年来,工作队员始终把百姓的冷暖挂在心上,满腔热情帮助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89岁高龄的陈应钦老人是一位抗美援朝老兵,1951年刚满17岁的他积极响应祖国召唤,光荣参军入伍,在部队紧张集训三个月后,便同战友们一起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豪迈战歌开赴朝鲜战场。据老人回忆:“到了朝鲜,他们所在部队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给养保供。后来,在一次运送物资途中,被美军飞机投弹炸伤了他的左腿,后因伤退伍返乡。”工作队队员杨红乐在入户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便向队长和村上作了汇报,经过紧急商议,工作队便同村干部一起带着米、面、油和毛毯、被子等生活用品,登门看望慰问了陈应钦老人。
工作队员丑鹏在入户帮扶中,得知一组贫困户陈小赖老人因患脚疾,行动不便,长期卧床,便及时联系县残联,为其申请了一辆轮椅和一副拐杖,并自费购置了一床棉被,随即同另外两个工作队员和村干部一起送到家里,方便了老人的起居。老人眼含热泪激动地说:“你们真是党的好干部,老百姓的贴心人啊!”
(通讯员 雷鸣 刘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