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曹立群)由于髋臼位置深在,解剖结构复杂,髋臼骨折手术治疗是骨科领域最有挑战性的手术之一,被誉为创伤骨科领域的“金皇冠”手术。髋臼解剖结构复杂,手术风险高,技术难度大,手术入路直接决定预后效果。近日,长武人民医院骨科二病区成功开展首例直接后方入路(direct posterior approach,DPA)微创手术治疗髋臼后壁粉碎性骨折并髋关节后脱位,标志着该院骨科微创手术技术迈上新台阶。
一位69岁的男性病人因车祸导致左髋肿痛,不能活动,由120接回院就诊,CT检查显示左侧髋臼后壁粉碎性骨折并髋关节后脱位,收住骨科二病区接受治疗。入院后急诊在静脉全麻下行左侧髋臼后壁粉碎性骨折、左髋关节后脱位手法复位,复位后复查CT显示髋臼后壁碎骨片和骨块仍然卡在髋臼内,髋关节处于半脱位状态。
骨科二病区医疗团队对患者的伤情进行术前讨论,鉴于病人年老体弱,如果采用已经开展多年的K-L入路进行手术(手术切口长度一般需要18~30cm),手术创伤大,出血多,并发症多,预后差。因此,决定采用近两年国内流行的直接后方入路(DPA)进行手术治疗(微创肌间隙入路,手术切口长度一般只有8~10cm)。
经过完善的术前准备,在手术室和麻醉科大力配合下,赵全义主任医师、尚立主治医师和范力医师密切配合,精细操作,病人的髋臼骨折解剖复位,固定牢靠,有效保留了左髋关节短外旋肌群的完整性,术中出血仅约200ml,手术效果良好。
据了解,DPA入路是由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樊仕才教授探索创新的一种髋臼后方微创手术入路。相对于传统的K-L入路,其切口微创,从肌间隙进入,所以具有切口小,出血少、创伤小,神经血管损伤概率小、股骨头坏死率低等优点,可以避免直接显露或接触坐骨神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术中不切除外旋肌群,故术后患肢功能可以得到更好的恢复。
长武县人民医院骨科二病区在继承和发扬原有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本着坚持创新的理念,不断推动创伤骨科专业持续向微创化、精准化、定制化等方向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下一步,医院将持续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改善群众就医体验为着力点,强管理、优服务、提能力,大力推进学科建设,积极拓展新技术、新业务,努力打造有责任有温度的现代化人民医院,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富强美好”新长武提供更加有力的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