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诸如“玉玉症”“唐人”“我嘞个豆”等网络烂梗不断涌现。这些内容往往以“幽默”为包装,实则忽视了对他人可能造成的伤害,并通过社交平台迅速传播,逐渐侵蚀青少年的语言习惯与价值观念。
“玉玉症”一词原为“抑郁症”的谐音梗,起初用于讽刺刻意卖惨博取关注的行为,但目前已逐渐演变为对真实抑郁症患者的嘲讽与攻击。抑郁症患者本身承受着巨大的身心痛苦,这类轻浮的“梗”无疑是对其痛苦的漠视与伤害。而“唐人”一词也从一般泛指扭曲为对唐氏综合征患者的侮辱性用语。此类表述不仅缺乏对基本人格的尊重,更构成了一种语言暴力。
网络烂梗的泛滥与当代信息传播机制密不可分。互联网具备开放性与高速扩散的特点,使敏感、猎奇的内容更易获得传播。部分短视频和社交平台在追求流量的过程中,监管机制滞后甚至缺失,客观上为烂梗的滋生提供了土壤。青少年正处于认知发展和身份建构的关键期,好奇心强、社交需求旺盛,容易在模仿与从众中成为烂梗的传播者乃至受害者。
烂梗所带来的危害远超所谓“娱乐”范畴。以常见的回应“那咋了”为例:当父母尝试与子女沟通,教师进行日常教导,或朋友之间真诚倾诉时,若仅得到这样一句满不在乎甚至带调侃意味的回应,真实的情感需求被忽略,深入交流的机会也随之被阻断。此类表达方式不仅污染了语言环境,导致青少年逐渐不会“好好说话”,更在不断侵蚀善良、共情与尊重等基本价值观念。年轻人若逐渐习惯用烂梗代替思考、以标榜“个性”却实质消极的语言进行交流,其语言表达能力与情感共情能力也将逐步退化。
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也是文明传承的载体与心灵互通的窗口。整治网络烂梗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家庭应主动关注和引导孩子的网络使用行为,帮助其辨别不良信息;学校应加强语言教育与价值观培养,通过经典诵读、写作训练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与文化审美能力。网络平台必须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完善审核机制,限制烂梗传播,并对违规账号采取相应处罚;同时应借助技术手段,推送优质内容,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社会各界也应携手倡导文明用语、弘扬正向文化,共同构建风清气正的语言生态。
候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