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汉中全力打造区域农机服务中心

2024-08-01 21:32:15 来源:西北在线

本报讯(记者 韩轩)近年来,汉中市立足丘陵山区农业生产实际,紧紧围绕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的要求,创新建立“1433”工作模式,全力打造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培育汉中特色的“田保姆”,引导农机社会化服务向农业全产业链延伸,有效解决了农村“谁来种地”“怎么种”等问题。

1

制定“一个标准”,引导农机服务中心规范建设。市上出台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制订“基础设施标准化、装备配置齐全化、作业服务规范化”建设标准,梯次推进省、市、县三级区域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按照“有机械化装备、育秧中心、烘干中心、机具库棚及维修车间、固定农机操作手”和“农机装备强、作业服务强、示范带动强”的标准,对依法登记且运行规范的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农业服务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经营主体,通过培育壮大、推荐申报、认定命名,建成了一批“五有”“三强”的区域农机服务中心,目前全市已建设省级区域农机服务中心2个、市级11个、县级21个,辐射带动3.5万户农机专业户和195个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每年为农户开展代耕、代种、代收、代烘干和跨区作业等机械化服务240余万亩。汉中市青禾田粮油合作社、汉龙农事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等5个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入选全省“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 

2

发展“四种模式”,构建灵活多样服务体系。坚持因地制宜,多模式发展农机服务中心,充分调动政府、企业、村集体和农民等各方力量相互协作,主体多元、服务专业、竞争充分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在汉中市初步构建。一是单村集体领办模式。对于经济条件和产业基础较好、种植面积大的村,依托本村就近资源,支持以单个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购置农机装备,并吸纳本村农户农业机械、育秧设施等,组建农机服务中心。比如城固县文川镇文星村在依托现有林胜粮油专业合作社基础上,购置增添一批耕、种、管、收、烘、加工等全程机械化农机装备,及时培养一批本村农机手,为附近村民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机械作业面积逐年增加,中心规模逐年扩大。二是多村共建模式。对于经济条件和产业基础一般的村,鼓励多个村集体组织,通过整合辖区范围内农机具、公用场地、技术人员等资源,共同组建农机服务中心。比如城固县沙河营镇通过整合辖区5个村集体土地资源和村集体项目资金,多村共建成立沙井社区农机服务中心,购置先进农机装备,采取土地流转、联耕联种、代耕代种、全程托管等方式,建成汉中最大的蔬菜供销产地,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放大。三是经营主体领办模式。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或经营主体凭借自身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优势,自主建设农机服务中心,建立高标准、高效率的跨镇农机服务体系。比如南郑区裕丰农机服务中心购置先进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播种机、耙桨平地机、无人机等农机具60余台,常年雇用本地机手7名,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农业,跨区域流转土地建设机械化示范点,每年仅土地流转费和分红可为村民增加收入60余万元,吸纳当地30余人常年务工。四是村企联建模式。对于资金缺乏、土地贫瘠或缺乏管理经验的村,支持村级集体组织通过引进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业企业,通过吸纳社会资本、培养本土农机手、提供专业技术等方式,联合组建区域性农机服务中心。城固县龙头镇福旺米业和六一村联合建成全省首批省级区域性农机服务中心,采取“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订单作业服务模式,为周边5个村(社区)和经营主体提供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年可开展耕、种、管、收、烘干、加工等机械化服务1.1万亩以上,单批次机械化育秧可供大田种植5000亩。

3

强化“三个支撑”,破解全程机械化短板弱项。聚焦突出问题,从技术、设备、人才上下功夫补短板,做实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建设的“硬支撑”。一是强化技术支撑。依托现有农机服务中心,在全省率先推广油菜精量化机直播、纸绳编织+机械化旋耕开沟播种、油菜毯状育苗移栽三项机械化直播技术,大力示范推广平川、丘陵、山区不同地域水稻和油菜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装备,“汉中稻油全程机械化”做法入选全省农机领域的典型案例。截至目前,全市拥有水稻工厂化育秧中心77个、谷物烘干中心65处。以农机服务中心为载体,大力推广“1311”模式,在各县区组建一个农机合作社联盟,建成农机手培训、实操、规范作业三个示范平台,形成了一套具有秦巴丘陵山区特色的稻油麦全程机械化机具搭配组合模式,搭建了一套应急作业服务体系。二是强化装备支撑。以提升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能力为抓手,聚焦育秧、耕整地、机种(机插、机播)、机收、烘干、加工等环节,利用涉农项目资金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采用“自购装备、强强外联”等手段,支持经营主体投资购置播种流水线设备、精量播种机、插秧机、收割机、谷物烘干、粮油加工等农业机械,提升服务中心农机装备水平。鼓励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当地农机户,整合农机装备,激活闲置机具加入到区域农机服务中心,提高机械使用效率,减少农民机械投资成本。三是强化人才支撑。针对汉中丘陵山区农业生产存在“无机可用”和“无人会用”的问题,聚焦“懂农业生产、会农机操作、善经营管理”乡村人才,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和农机手的培养,将符合条件的纳入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计划和高素质农民培训范围,培养造就了一批既精通农机驾驶、维修技术,又懂农业、农艺栽培技术的农机服务组织领头人和新型农机手。截至目前,全市培训农机操作手、修理工共1.23万人,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在册驾驶员5000余人,已培育的农机服务中心负责人及机手中有4人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农机土专家”,50余人入选市级“农机土专家”。

4

健全“三项机制”,提升农机服务中心运行效能。坚持机制创新增活力,通过健全体系,压实监督责任,让农机服务中心运行得更顺、服务得更好。一是健全运行管理机制。构建“三级”农机服务体系,在县级设立农机服务中心办公室,在镇(街道)设立镇级农机服务管理站,在村级根据需求协调调度社会化服务机具和操作人员。建立省、市、县三级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名录库,实行动态管理,每两年组织对农机服务中心的主要功能作用发挥情况进行评估,不合格的限期整改或取消资格,责令摘牌。坚持“平战结合,以平养战”, 将农机服务中心纳入到市、县两级农机应急作业指挥调度体系,指导各农机服务中心健全服务收费、作业质量、农机安全、经营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提升农机抗灾救灾应急能力。二是健全保障机制。针对粮油蔬机械化短板及丘陵山区农机装备不足等问题,充分利用巩固衔接整合资金、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经营主体培育、农机化项目等涉农资金,支持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建设,优先支持区域农机服务中心按规定承接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试验示范等农业(机)项目。2022年汉中市级财政拿出300万支持农机具累加补贴,近年来市县两级累计投入巩固衔接整合资金4450余万元支持综合农机服务中心建设。三是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按照“1+3+N”模式(即1个区域性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3类服务对象,农作物播前、生长、收获、秸秆处理、粮食烘干、储运、加工、销售等N个服务环节),大力开展社会化、专业化农机作业服务,利用农机服务平台,为小农户提供统一集中育秧、统一机耕机种、统一机收机烘、统一收购加工等全产业链服务,使得每亩水稻生产成本从1000元左右降低到800元以下,种稻户每亩年可多增300元左右,让老百姓在农机服务上吃到“甜头”。

责任编辑:赵颖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