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候思宇)5月13日,记者从陕西省生态环境厅举办的新闻发布会获悉,2023年度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实现历史性突破,首获国考优秀等次;2024年国考指标稳中有进,整体评价为历年最好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公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满意度也从2020年的89.32%提升至2024年的91.8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让蓝天白云成为“幸福底色”,全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近年来,陕西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实施督办约谈、专项督察、“75311”(即空气质量7日精准预测预报、5日分析评估、提前3天管控调度、每天全时段值守、保证1支常态化督导检查队伍)指挥调度等机制,坚持减煤、减排、减卡并重,坚持高质量治标与有序治本一体推进,狠抓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2024年,西安、渭南退出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后十位,分别前进8位、10位。2024年12月首次实现“零”重污染天。
保好水与治污水统筹,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陕西始终坚持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巩固提升优良水,治理消除黑臭水。2024年,全省111个国家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96.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巩固提升地表水优良水体,在黄河流域扎实开展水环境治理,实施国控断面“一断一策”达标方案,强化靶向治理,黄河干流陕西段连续三年保持Ⅱ类;在长江流域开展总磷污染控制,深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长江流域46个国控断面全部达到Ⅱ类及以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汇集区汉江、丹江、嘉陵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在Ⅱ类及以上;持续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全省国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如今,成群的朱鹮飞越秦岭在南泥湾上空飞翔,“水中大熊猫”川陕哲罗鲑消失多年后在汉江、嘉陵江流域被多次发现一定规模的种群,全省水环境质量巩固提升,水域生态链健康指数增长,“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目标正在逐渐成为现实。
此外,陕西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风险管控,不断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累计完成60家涉镉企业污染源整治。全面推进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47个县(市、区)开展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从源头切断重金属进入农田的路径。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为100%,让大家“吃得放心”。累计将154块土壤污染高风险地块纳入优先监管清单,115块优先监管地块完成污染风险管控任务,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让大家“住得安心”。构建地下水污染防治管理体系,完成136个“万人千吨”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和20个化工园区周边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隐患排查与监测。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整县推进”试点,累计对7489个行政村、2808个处理设施和160个已治理农村黑臭水体开展现场核查评估。“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成效显著。提前完成重点重金属“十四五”减排任务。从陕北高原到秦巴山区,从矿区复绿到农田焕新,三秦大地天更蓝、水更清、山川大地更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