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是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材,可你听说过“土三七”吗?仅仅一字之差,后者却可能成为伤害肝脏的“隐形杀手”。近期,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二病区就接诊了一位因误服“土三七”致急性肝衰竭的患者,经过专家团队精准救治,最终转危为安。
4个月前,44岁的李女士(化名)她突然发现自己眼睛、皮肤变黄,没胃口、肚子胀、浑身没力气。在当地医院接受“保肝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定期复查时肝功能虽有轻度异常,但并未在意。直到3天前,李女士的眼黄、皮肤黄、腹胀症状突然加重。被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入院后短短几天,她的肝功能指标持续恶化,被诊断为亚急性肝衰竭早期(高危),生命危在旦夕。
面对快速进展的肝衰竭,消化内科二病区医护团队果断启动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采用“低置换血浆置换(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模式。这种组合模式既能吸附胆红素等蛋白结合毒素,又能清除水溶性毒素,同时补充凝血因子,且所需外源性血浆量较少,可实现“1+1>2”的治疗效果。经过2次人工肝治疗后,李女士的病情明显好转,肝功能指标开始回落。
同时,患者的病因排查仍在紧密进行。在一系列精准检查后,最终影像学检查关键指征表明,患者很有可能患有一种罕见的肝脏血管疾病“肝窦阻塞综合征”。这一疾病多由肝窦、肝内小静脉内皮细胞损伤引起,常与服用含“吡咯生物碱(PA)”的植物相关。带着这一关键线索,团队再次追问病史,李女士这才回忆起,一年半前她曾因消化不良,连续3个月服用过不明成分的中药,其中就含有“土三七”。
“土三七”和常用的“三七”到底有什么区别?简单来说,二者虽名字相似,都有一定活血化瘀作用,但属于不同植物,成分差异巨大。据消化内科苏娜医生解释,正品“三七”属于五加科植物,不含吡咯生物碱,是临床常用的安全中药材。“土三七”多为菊科植物(如菊叶三七、景天三七等),含有剧毒的吡咯生物碱。这种成分进入人体后,会损伤肝窦内皮细胞,导致肝内小静脉狭窄、闭塞,进而引发肝淤血、肝损伤,严重时可发展为肝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更危险的是,“土三七”在民间易被当作“平价三七”替代,很多人会自行采摘或购买用于泡酒、泡水,却不知其隐藏的致命风险。李女士正是因为误服含“土三七”的中药,埋下了肝脏损伤的隐患。确诊后,专家团队立即调整治疗方案,在继续保肝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靶向治疗。目前李女士的腹胀、黄疸等症状完全消失,已能正常生活和工作。
“肝脏是人体‘沉默的器官’,早期损伤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一旦出现不适,可能已发展到严重阶段。”苏娜提醒,皮肤、眼睛发黄、腹胀、乏力、食欲减退是肝脏疾病的常见信号,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尽快到消化内科或肝病科就诊,早诊断、早治疗。切记不随意服用“偏方”或“草药”,尤其是来源不明、成分不清的中药。若需使用中药材,务必到正规医院或药店,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报记者 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