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勇敢的“花木兰”!科技赋能中国乡村女性

2025-05-24 16:37:0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长沙5月24日电 题:勇敢的“花木兰”!科技赋能中国乡村女性

新华社记者 余俊杰

“我们是勇敢的木兰,强大自己,热情温暖世界;我们是自由的木兰,走出去,看世界的辽阔……”

夏日的湘西凤凰古城水雾氤氲,青石板路上回荡着民宿管家们的笑语——她们手持手机直播苗绣工艺,用剪辑软件制作旅游Vlog,数字化订单系统在指尖流转。

“科技赋能乡村发展:2025乡村振兴她力量对话会”5月22日在此启幕,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联合国驻华机构、地方政府、科研组织与乡村女性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描绘一幅科技进步与性别平等交织的乡村振兴图景。

5月21日,湖南凤凰县竹山村竹山苗寨,村民正在制作传统苗绣。新华社记者余俊杰 摄

这场聚焦“技术进步为性别平等和妇女赋能带来新机遇”的盛会,不仅展现了中国乡村女性的成长蜕变,更向世界传递了科技赋能女性的东方实践智慧。

——从“灶台到云端”:数字革命带来一场跨越山海

“过去围着锅台转,现在盯着屏幕干!”48岁的湖南平江民宿老板娘张更新,用短视频带火自家民宿,还带动周边村民卖土特产创收,每个月光梅干菜就能卖掉6000多元。

5月22日,“数字木兰”民宿管家数字素养培训课现场。新华社记者余俊杰 摄

她的故事,是“数字木兰”民宿管家培训计划的缩影。该项目由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等发起,面向乡村女性民宿服务从业者提供职业技能与数字素养培训。截至2024年底已覆盖16省,培训超6600名乡村女性,课程设计精准分层:“普惠班”夯实服务礼仪、消防应急;“加强班”专攻短视频剪辑、直播引流;优秀学员还可赴星级酒店“研学营”深造。

“当我们资助农村妇女去获取科学技术的机会时,其效益将惠及整个社会。”联合国发展系统驻华协调员常启德表示,中国的农村电商村、妇女主导的农业科技合作社以及数字素养培训为全球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从“禁锢自己”到“向上生长”:数字技术激发女性创造活力

在凤凰县竹山乡居民宿,47岁的吴金花正用新学的剪辑软件制作客房服务视频。这位曾在苗绣厂打工养家的母亲,如今以“一镜到底”和“分镜叙事”,成为民宿的“文化传播官”。两个孩子的母亲刘雨则从“汽车销售员”转型“短视频达人”,带火拉毫森林民宿的悬崖云海景观。

5月22日,民宿管家在分享会上讲述自己的经历。新华社记者余俊杰 摄

“灶台和田野不应该成为乡村女性的全部人生边界,低学历也不应该成为禁锢自己的枷锁,要积极掌握新技能,相信人生永远有向上生长的力量。”刘雨在分享会上说。

女性点亮的乡村经济新业态不仅局限于文旅领域。安徽省“90后”“女飞手”王敏,操控无人机完成10万亩农田的植保飞防作业,运用北斗导航系统精准播种施肥,大幅提升油菜种植效率;48岁的广西甘蔗种植户韦水秀,推动甘蔗全程机械化,通过“宜机化”农艺改革,让每亩增收500多元,带动周边小农户提高生产效率。

中国外文局总编辑高岸明说:“当数字技术遇见女性创造力,地域与性别的边界皆可打破。”

“希望有更多的人继续努力推动这方面的工作,倡导女性有更好的领导力,更重要的是释放女性的能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顾问柯尼柳·伊特迪持有相同观点。

——从“中国样本”到“贡献方案”:科技注解乡村女性“她力量”

“她力量”上升为国际议题。

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赋能女性可使农场产量提升20%至30%,而中国正以实践验证这一理论:南京农业大学专家携嫁接技术远赴肯尼亚,帮助当地女示范户年增收1.66万元;在湖南,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乡村振兴示范项目投入1.73亿美元,涵盖包容性农村发展、农村商业服务体系建设、职业农民培训等内容,预计惠及32.8万人,其中半数为女性。

对话会期间在湖南的实地考察,给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专家妮希塔·瓦希什塔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表示,当女性用手机直播取代田间奔波,用数据决策替代经验猜测,她们不仅是受益者,更是乡村经济的重构者。

瑞典隆德大学东亚与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史雯则表示,数字鸿沟不仅是技能问题,更是资源、教育、财政的复合挑战。技术必须与政策联动,让女性“有效发声”。她呼吁建立政府、企业、民间三方协作机制,才能让技术真正成为性别平等的杠杆。

当五星级酒店的铺床标准被引入苗家木楼,当手机镜头取代锄头成为“新农具”,中国女性投身乡村振兴的叙事正在被重新书写。通过南南合作,“中国样本”经验正注入全球减贫事业。

“她力量”,正汇成推动时代向前的浪潮。

责任编辑:赵颖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