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庞玲玲 实习记者 权子昂)自2023年入围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以来,西安市聚焦基础设施及装备硬联通、规则标准及服务软联通、建立健全枢纽一体化运营机制三大领域,在全市推动实施28个补链强链重点项目,助力打造以“陆海陆空引领、跨国跨区协同、港产港贸融合、绿色智慧安全”为特征的国家级综合货运枢纽。
7月16日,西安市政府新闻办举行西安市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西安市交通运输局局长马胜利、西安市财政局副局长阎金平、西安浐灞国际港管委会副主任王运动、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党委副书记刘军分别介绍有关情况。
西安市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现场
西安市交通运输局:累计新增和改扩建综合货运枢纽面积超50万平方米
马胜利介绍,已连续三年足额落实到位年度中央奖补资金,补链强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基础设施及装备硬联通方面,大力推进货运枢纽及集疏运线路的新建与改造,累计新增和改扩建综合货运枢纽面积超50万平方米、集疏运里程超25公里,布局更优、功能更全的现代综合货运枢纽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另外,聚焦“一带一路”区位优势和西安产业特色,支持建设了10个综合货运枢纽项目、3个集疏运项目,涵盖公铁联运、海铁联运、陆空联运等多种模式。其中,“一带一路”海铁联运中心、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机场三期扩建工程货运区及口岸等多个项目提前投入运营。
在规则标准及服务软联通方面,西安市首创并应用《多式联运信息共享规范》《城市配送服务规范》《商用车生产物流服务管理规范》《快递装卸搬运技术及服务规范》等多项规则标准。
同时,打通国际货运物流线路,率先实现中亚“五国七城”航线全覆盖,在中亚航线布局上,机场的通航点数目前居全国首位,运输量位列全国第三;中欧班列(西安)国际干线达18条;2023年补链强链实施以来,全市陆空联运量年均增长率达到21.05%,集装箱公铁联运量年均增长率达到10.29%。
在建立健全枢纽一体化运营机制方面,完成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口岸国际物流园区改造,国际货邮年保障能力达到30万吨,货物查验平均20分钟即可完成。
2025年以来,新开通至米兰、马德里、第比利斯、德布勒森4条国际全货运航线,累计开通全货运航线52条,通达全球19个国家47个枢纽城市。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持续加强内陆货源组织能力,开通26条国内集结线路,“+西欧”集结体系织线成网;进一步优化铁路作业流程,班列集结分拨时间从8.5天压缩至4.4天,铁路场站内作业时间由889分钟压缩至302分钟。
另外,深化与补链强链联合实施城市银川市的合作对接,发挥西部机场集团在国内机场布局和管理体制优势,强化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与银川河东机场的业务联动,打造“银川集货、西安中转、欧洲通达”航空物流新模式。
西安市财政局:13.34亿元中央资金已全部下达
阎金平表示,2023年以来,市财政局在管好、用好中央补助资金的同时,统筹各级各类财政资金,强化资金监管、突出资金绩效,全力支持西安市高质量实施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项目。
本次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示范城市的申报成功,将在2023-2025年共为西安市争取中央奖补资金20亿元。截至今年1月,已到位中央奖补资金13.34亿元。
为了用好这些资金,在资金分配环节强化总体统筹,按照“定额补助+核定投资固定比例计算”的原则,依据项目贡献度和核定投资额度,对三年实施期内20亿元中央奖补资金进行总体预分配,增强具体项目资金分配的可预期性和合理性。在资金下达环节坚持绩效原则,按照“预拨付+绩效考核”方式,依据年度绩效评价结果进行资金结算,切实把资金动态调配到高质量、高效率的项目上。截至今年5月,到位的13.34亿元中央资金已全部下达至各项目实施主体,下达率100%。
在用好中央补助资金的同时,省、市财政也统筹现有政策加大投入。截至2025年5月,共安排地方财政资金8.51亿元支持28个项目建设,其中省级资金5.63亿元,市级资金2.88亿元。与此同时,还积极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项目建设。
“各级财政资金的持续投入,既缓解了企业筹资压力,又撬动了社会资金的投入,加力支持了项目建设进度。”阎金平说。西安市28个项目建设如火如荼,项目总投资145.18亿元,如果三年能满额获得全部20亿元中央补助资金,加上省市支持的资金,财政资金的带动比例超过4倍。
2023年至今,西安市财政局会同市交通局建立了定期调度督导机制,从项目建设进度、资金使用情况、投资完成情况、存在矛盾困难4个重点方面,先后36次赴项目现场实地调研督导,实地了解项目建设情况和中央奖补资金使用情况,明确传导国家试点最新要求,理清理实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按期完成投资与建设任务。
在2024年财政部、交通部联合组织的绩效考核中,西安市被评为“A”,这是全国第二批10个试点城市仅有的3 个“A”之一。今年4月,交通运输部发布补链强链典型经验,西安市哈萨克斯坦码头、浐灞国际港“港贸、港产、港城”一体化项目被列为全国典型案例。
西安浐灞国际港:建成全国首个拥有3束6线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
王运动表示,浐灞国际港共有7个重点项目成功入选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范围,项目涵盖综合货运枢纽、集疏运体系、信息化建设三大类,项目总投资26.6亿元。
借助补链强链政策的支持,对园区7个项目实行清单化管理,定期调度、动态跟踪项目建设,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问题,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按下“快进键”。按照国铁集团公布数据,中欧班列(西安)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标继续稳居全国前列。
截至目前,在综合货运枢纽设施方面,“一带一路”海铁联运中心项目、哈萨克斯坦码头项目建成投用,“一带一路”公铁联运中心项目正加快实施,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港口基础设施条件实现飞跃,西安国际港铁路线达到59条,建成全国首个拥有3束6线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集装箱堆场98万平方米,标准仓库18万平方米,西安国际港跻身世界一流内陆港行列。
在构筑集疏运输网络方面,“一带一路”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货运专线项目建成通车,“一带一路”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公铁快线项目加快施工,初步构建了以货运专线、公铁快线、秦汉大道、欧亚大道、和畅路等骨干路网组成的环港专线体系,新开通京昆高速西安港出入口,西安国际港站10公里范围内高速出入口达到4座,快速联通陕西西安“二环十二辐射”国家高速公路枢纽。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中欧班列长安号综合服务平台功能日益丰富,在内陆地区第一个实现海关、铁路数据联通,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与哈铁信息系统联网对接,从过去的手工制单、代理订舱等多环节发运升级为一站式、一票制国际联运全程服务,报关、制单时间从过去的5—7小时缩短至5分钟以内。
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累计完成投资31.08亿元
刘军介绍,国家第二批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试点任务中,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共有10个项目入选。
这些项目投资体量大,总投资66亿元,实施期内计划完成投资34.82亿元,项目数量、投资额均是全市最多;涵盖类型全,包括综合货运枢纽、集疏运、设备更新、信息化4类,涵盖了补链强链的所有项目类别;投资主体多元,既有央企中国邮政,也有西部机场集团这样的省属国企,还有申通、圆通这样民营的头部骨干物流企业,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使得补链强链政策的拉动作用更加显著。
截至2025年6月,10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1.08亿元,投资完成率89.25%,已投产运营了4个项目,项目总体建设进展良好。
“补链强链项目的实施,对航空枢纽建设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刘军说。
首先,推动了航空枢纽能级的提升。机场货运区项目、口岸工程、T5航站楼交通枢纽工程等项目已全部按期竣工,为T5航站楼的顺利投运提供了有力保障。机场新增货站面积10.3万平方米,国际货邮年保障处理能力提升至30万吨,机场物流园区保障能力达到100万吨每年。
上半年,新开第比利斯、米兰、德布勒森、马德里4条全货运航线,加密布达佩斯航线,截至6月底,机场累计运输货邮15.61万吨,同比增长13.6%,增速全国枢纽机场第七,国际货邮量增长126.2%,增速全国枢纽机场第二,累计开通全货运航线52条,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正加速形成。
其次,夯实了临空经济的产业基础。持续完善冷链基础设施,新建智慧冷链仓储基地、航空港物流分拨中心等项目,冷链基础配套更加完善,打造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冷链物流中心。
同时,加快建设邮政西北航空电商物流中心项目,成为陕西全省首个实现国际邮件、商业快件、跨境电商“三关合一”的海关监管场地。这批补链强链项目的建设,为空港新城发展临空依赖性、偏好型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一批航空维修、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类企业相继落户空港,目前空港的临空经济规模已达到420亿元。
最后,物流降本增效作用明显。通关便利化方面,机场三期口岸工程首创“物理融合+远程查验”模式,单票查检时间压缩60%;快件集散方面,累计更新自动化设备1890套,单个园区快件日均处理量增加至300万件,货物分拣速度及准确率大幅提升;信息化方面,搭建空港枢纽数字供应链服务平台,力争实现航班动态、舱位信息、报关进度、货物定位等核心数据实时共享,提升全程运输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