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大地热浪涌,气象记录屡刷新。入伏以来,陕西省持续遭遇大范围、高强度高温天气炙烤,多地气温突破历史极值。气象部门连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热浪如无形巨掌,紧紧攥住关中平原。
作为陕西交通枢纽的重要节点,宝鸡市更是热力值“爆表”,市区最高气温一度飙升至43摄氏度。酷暑难当,户外俨然“蒸笼”,但是在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宝鸡东站编组场的钢铁轨道上,仍是热闹非凡,人影攒动。
宝鸡东站是连接陇海、宝成、宝天、宝中四条铁路干线的编组站,是欧亚大陆桥的联结点和支撑点,担负着列车接发、编组、技检等任务,业务办理量最高达到每天近10000辆,在西北铁路网以及关天经济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7月18日,烈日当空,宝鸡东站编组场如同巨大的钢铁蒸笼,铁轨被灼烤得蒸腾起滚滚热浪,股道间温度已直逼70摄氏度,每一次呼吸都带着灼烫的质感。
针对职工露天作业温度高、时间长的特点,宝鸡东站防治并举、提前部署,为现场配发西瓜、纯净水、电解质水、现熬绿豆汤等补给品,以及藿香正气水、风油精、龙虎人丹、季德胜蛇药片等药品,保障日均千余人次需求,全方位做好现场职工防暑降温工作。
“调车长,推进,六号领车!”连接员吴小熹此刻正攀附在一节车厢滚烫的铁壁上,太阳光刺射着眼睛,汗水沿着鬓角、脖颈肆意流淌,他拿着对讲机顺势擦了擦额头的汗,盯着前方即将连挂的列车。
调车组的连接员每个班要走至少3万步,由于身上携带的备品装具较多,水杯不能随身携带,只有在换班时到待班室进行补充。这会儿,吴小熹这批计划已经作业完毕,可以返回待班室休息一下,补充水分。“小熹,车间给咱们送西瓜来了,还是冰镇的!”“师傅,给我留块大的。”吴小熹向待班室门口的师傅挥了挥手,一步一步地横越线路。
西瓜的香甜气悄然弥漫在热浪翻滚的股道中,显得更加特别。这让汗水已浸透工装、面庞被晒得通红的吴小熹眼中瞬间焕发神采。回到待班室,他用双手胡乱抹去几乎糊住眼睛的汗水,接过一大块水灵灵的西瓜,畅快地咬下一大口:“这瓜,真甜!凉气一下子从嗓子眼透到心里!”
与此同时,为了让现场随时都能喝上冰凉解暑的饮品,宝鸡东站为每一个作业岗位配备了冷饮机,并购买橘子粉、酸梅汤等配料,真正把“清凉”送到一线去。
在编组场的另一端,货检员宋建平正顶着烈日,背着沉甸甸的货检包,沿着晒得反光的股道,对每一辆货物列车进行装载加固检查。
基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作为西北与西南交通运输中转站之一的宝鸡东站,担负着宝成线、宝天线货物列车装载加固状态的检查工作。
宋建平的作业服早已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背上,洇开大片深色水迹,又不断被新的汗水覆盖。额角的汗珠汇成细流,在下巴形成沉重的一滴,最终“啪嗒”砸在滚烫的道砟上,瞬间化作一缕微不可见的白烟。
“宋师傅,南场5道又来一趟车,再辛苦看一下。”对讲机里的声音在热浪滚滚的股道里显得十分聒噪,但宋建平好像已经习惯了这样的作业方式,“好嘞,我在西头等着。”
编组场里十分空旷,并没有任何遮挡,也没有休息的地方,宋建平检查完上一趟车,在热浪中的走行板上蹲坐着,等待下一趟车的到达。突然一声“宋师傅”,让大汗淋漓的宋建平来了精神,他向远处望去,是另一组的同事也要来这边干活,他再定睛一看,同事手里还拿了一瓶水。“知道你在这头,刚冲好的酸梅汤,我给你灌了一瓶,趁凉抓紧喝两口。”宋建平接过酸梅汤喝了一大口,笑着说:“我就说闻到味儿了,看来还真有。”
就在宋建平不远的地方,设备综合车间的维修工杨帆也在检修站场设备。今年入伏以来,天气连续高温,现场减速顶、停车防溜器等设备带负荷运行,对运输安全、保证编组站畅通带来极大考验。
杨帆和工区的工友,每天要对设备进行不少于1.5小时的巡检,利用天窗时段蹲在股道里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每次都长达数小时,汗水时常会浸透帽子,顺着帽檐向下滴落。“这个减速顶的外壳脱落了,得换个新的。”说着,杨帆从包里拿出工具和一个新的减速顶备用壳体,熟练地换上。干活时,他的汗不断地从他黝黑的脸颊滑落,在钢轨上蒸腾为气。
几个小时过去了,他们也看完了最后一个减速顶,即将返回工区,杨帆对工友们说:“刚出来的时候,我已经把西瓜切好放冰箱了,等会儿一人最少吃三块,不吃完不许下班。”大家伙都笑了,笑声随着股道间的热风播散,将一股无形的力量注入了这群钢铁脉络守护者的心间。
暑气蒸腾的编组场里,这特殊的“瓜香”早已超越了甘甜滋味本身,当坚守成为无需言说的默契,每一滴汗水都折射着责任的千钧之重。
坚守在高温一线的铁路职工们以身躯为笔、汗水为墨,在灼热的钢轨之上书写着保障畅通的誓言,这份在极端考验中淬炼出的忠诚与担当,恰如酷暑中那一抹清甜,平凡岗位的坚守,正是新时代铁路人的英姿本色,奉献者汗水浇灌的果实,永远是这个火热夏天最沁人的馨香。(通讯员 焦键 王梓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