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王万里:三十载管输路上的“老黄牛” 用坚守与热忱点亮党员微光

2025-07-25 09:08:19 来源:西北在线

在管输的钢铁脉络间,有这样一个身影,三十余载风雨兼程,用坚守与奉献书写着属于一线工人的动人故事。他就是延长石油管道运输第三分公司姚店联合站运行二班班长王万里,一位将“老黄牛”精神镌刻进岁月的管道人。

dachshund

十二载军旅生涯淬炼出他的钢铁意志。1992年,脱下军装投身岗位,军人的坚毅与担当便成了他永不褪色的勋章。2009年调任原油集输站外输岗后,他如同精密齿轮中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牢牢铆在生产一线。晨光里他最早出现在巡检路,暮色中也是他最后离开操作间,躬身力行的背影里,蕴含着对岗位最质朴的热爱。

去年寒冬的那场设备故障抢修,至今仍被职工们经常提起。一次场站突然断电造成设备停运,在当班职工排查数次仍未找到故障原因,正当大家急得团团转时,休班的王万里得知这一情况便第一时间赶来单位协助排查。

12月的寒冬气温已低至零下20多度,寒风似刀子刮过脸颊,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他半蹲在设备旁,专心致志地查找故障原因,有人劝他等天亮电工来后再处理,尽管此时他的双手早已被冻得通红麻木,他笑着说:“岁末年初,生产任务这么重,我是党员,这时候就该我顶上。”寒夜里那束由手电筒散发出的微光,不仅让王万里找到了故障所在,也让现场所有人看到了他胸前熠熠生辉的党员徽章。

dachshund

这份微光,也藏在他对徒弟的耐心里。在巡检路上,那条通向罐区蜿蜒的石子路便是他的流动课堂,“倒流程得眼手同步,紧盯每个阀门的开关状态。每个管道介质流动也都有自己独特的‘呼吸声’。”说罢王万里便俯身把耳朵贴向管道,身后的徒弟也立刻学样,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和徒弟们一起顺利完成了场站外包作业监护、集输系统改造等重难点工作。从储油罐到操作间,他把三十年的经验变成“听声辨流”“摸温识变”的口诀。

在王万里的“传帮带”下,徒弟们有的成为技术骨干,有的也已走上管理岗位,而他却始终用自己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高超的业务技能,培养着一批又一批的场站青年职工。

2024年8月,在集输系统改造投运初期,外输泵房成了王万里的“第二个家”。仪表盘闪烁的蓝光映照着他布满血丝的双眼,他紧盯参数变化,每隔十几分钟便要绕场检查一圈。在设备运行的嗡鸣声中,他时而蹲下查看管线连接处是否渗漏,时而踮脚确认仪表数据是否正常,衣裤被汗水浸透又风干,而他却浑然不觉。同事劝他休息,他只是摆摆手说道:“新系统刚投运,容不得半点马虎。”

此类场景在他的日常工作中数不胜数,2024年5月16日,正在巡检的王万里听到外输泵异常响声后,通过判断发现应该是过滤网堵塞,就这样反复拆卸、清理、安装,奋战了整整一夜,当设备终于恢复正常运行的那一刻,他顾不得清理身上的油污,一下子放松地瘫坐在地上。

dachshund

日常工作中,只要同事们遇到技术难题,总能看到王万里主动上前的身影。他会用最通俗的语言拆解复杂原理,“大家都是兄弟姐妹,互相帮衬着,工作才能越做越好。”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就像一面镜子,让身边人看到什么是党员的先锋模样,又像一团火,用热忱温暖着每一位职工的心。

而面对荣誉,王万里总是一次次将机会让给别人,每当听到别人的赞扬,他只是憨厚地笑着说:“我就是个普通人,干点普通的事。” 

三十多年来,正是这一件件普通事,一个个不眠夜,让他成为照亮管输一线的璀璨星光。岁月在他脸上刻下皱纹,却从未磨平他那颗纯粹的初心,就像他胸前的党员徽章,历经风雨,始终闪亮。(付凯)

责任编辑:郑艳妮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