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在洛南县洛源老刘家传统工艺非遗馆内,洛源豆腐干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凡正通过网络直播,将豆腐干销往全国各地。多年来,刘凡在传承洛源豆腐干制作技艺的同时,不断创新产品特色,他制作的“洛源老刘家豆腐干”系列产品于今年6月入选“陕西非遗好物”,而“洛源老刘家”品牌也于2024年12月被市商务局认定为“商洛老字号”。

洛源豆腐干发源于洛南县洛源镇,制作技艺始于明清时期,历经百年传承,至今仍恪守黄浆水点制古法工艺。洛源豆腐干略呈茶褐色或金黄色,一律一寸见方,需将豆腐进行三次卤制与百日阴干流程,形成香爽油咸、柔劲适口的独特口感。
刘凡是洛源镇本地人,也是洛源老刘家豆腐干第四代传承人。在刘凡的记忆中,自打记事起,父辈为了养家糊口,就一直从事豆腐干制作。2011年,大学毕业后在外地打工的他回乡探亲时,听到国家号召大学生返乡创业,让他第一次有了自己创业的念头。
“那会儿刚毕业,工作也不顺,父亲建议我回家学做豆腐干。”刘凡回忆,“回乡后遭遇很多质疑,身边人都认为一个大学生为什么要去做豆腐?大家的质疑让我更加下定决心,一定要将豆腐干做好,做到极致。”
为了尽快熟悉业务,刘凡一边跟着父亲学习制作方法,一边找到豆类食品相关资料研究,同时去外地学习企业管理经验。刘凡说,创业这条路,选择了就没有回头路,硬着头皮也得往上走,好比往山顶上推石头,路是越走越难,但是自己不能放弃,只要不服输不认输,就一定有赢的机会。
当时,豆腐制作还停留在手工作坊式的生产阶段,制作过程存在着劳动强度大、制作工艺老旧、卫生条件差等弊端,刘凡决定在传承中创新。
豆制品生产中,多个工艺环节很考验耐力,尤其是泡豆子,冬天和夏天的浸泡时长不同,把握好时间才能得到颗粒饱满的豆子,而这也是影响豆腐口感的重要环节。制作过程中,刘凡坚持用大豆做原料,不使用大豆蛋白等新科技。与此同时,他还坚持在原产地生产,坚持使用山泉水,坚持与有着20多年生产经验的老师傅合作,用传统工艺点制,人工滤渣,不使用防腐剂,采用高温高压杀菌的方式保鲜。
在继承和传承洛源豆腐干制作工艺的同时,刘凡紧跟市场需求,在产品、口感、规格、包装等方面不断创新,开发出了代餐豆腐干、餐饮专供豆腐干、家庭包装豆腐干、节日礼品豆腐干等,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消费场景和不同销售渠道。他还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电子商务,在淘宝、京东、拼多多、抖音、视频号等网络平台进行销售。
2012年,刘凡注册了“洛源老刘家”商标,在洛源镇腰庄村八组注册成立占地3200平方米的陕西大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取“电商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大豆种植产业,帮助农民实现增收致富。
“现在工厂有34名工人,基本是附近村民,他们有的直接参与工厂劳动,有的在种植基地种植大豆。”刘凡说,他还会将豆渣提供给附近村镇的养殖户,作为养殖原料。
几年间,刘凡借助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洛南豆腐”将公司注册的“洛源老刘家”豆制品品牌,推广到全国各地。2017年12月,刘凡的公司被评为商洛市第十二批农业产业化经营市级重点龙头企业。
2022年是刘凡收获满满的一年。经过10年发展,他的公司年产豆腐制品650吨左右、豆腐干300吨左右,年产值达700万元左右。当年,“洛源豆腐干制作工艺非遗工坊”入选陕西省第二批“非遗就业工坊”,“洛源豆腐干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七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刘凡的豆腐干火了,便有许多人来向他学习。“过来学习做豆腐的年轻人很多,有从河南来的,也有从宝鸡、渭南、石泉等地来的,之前云南那边的人还专门过来在我的工厂参观学习。”刘凡说,“或许这就是非遗的魅力,比起复杂的配料表,大家更喜欢传统工艺、绿色食品。”
正是刘凡多年来的坚持,他的“洛源老刘家”品牌于2015年11月被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组委会授予第二十二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奖”,同年12月被陕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陕西省著名商标”,2024年3月,刘凡公司的洛源豆腐干被陕西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授予首届“三秦伴手礼”优选产品。
“虽然获得了很多荣誉,但我还是会继续努力,争取做到省级老字号,把‘洛源豆腐干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刘凡表示,未来他想带动更多人参与进来,在保留传统制作技艺的同时,让洛南豆制品发展迈上新台阶。(方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