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西安工业大学“柿影助艺梦,数媒促振兴”实践队在设计学院团委书记许金鑫、西安工业大学驻村工作队员王轩的带领下,走进陕西省富平县开展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实地考察、交流访谈、产业推广等方式,以数字媒体技术为抓手,为富平新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1.从永安作坊到产业新生 看坚守与创新的代际传承
实践队首站抵达永安豆腐厂。队员们与致富带头人交流,听其讲述从作坊到标准化工厂的创业路,感受其“实在”坚守与带动乡邻的担当。
带头人的返乡大学生女儿,以新思维为传统豆制品赋能。队员们观摩生产、品尝豆腐,从“一块豆腐”的蜕变中,读懂地方精神——是老一辈的坚守与新一代的创新,藏在奋斗与传承里。
2.知需而谋,光影助农声
实践队调研庄里试验区上合生活馆及助农直播基地,与创始人杨浩乐交流。其以“跨境+助农”架起联通桥梁,彰显“守土拓新”精神。队员从中读懂:开拓精神是扎根坚守与开放突破的融合。
3.“沉下心”做实业,“敞开门”带共富——陕富集团里的精神启示
实践队赴陕富集团考察,与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从初创时的小作坊到如今的行业标杆,负责人讲述的创业历程里,藏着“做实业就得沉下心”的坚守——数十年深耕粮食加工,不仅打磨出过硬产品,更联动周边村镇建立种植基地、吸纳劳动力,让“一人富”变成“众人兴”。大家读懂了:所谓实业精神,是扎根乡土的担当,是“抱团共富”的格局,更是用实干让土地生金、让乡亲增收的初心。
4 从柿饼到“青春产业链”:杨家村里,新农人书写乡村振兴的青年答卷
实践队走进杨家村柿饼加工厂,与陕西新农人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乔彬彬交流。从带柿饼闯电商到搭建产销链,他的创业路透着“让乡土特产走出去”的执着。更可贵的是,他带动周边青年返乡,组建团支部凝聚力量,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奋进。队员们见证传统工艺与现代包装融合,读懂乡村振兴精神:是新农人扎根的闯劲,是聚青年兴乡土的担当,是用青春激活乡村的信念。
5“木兰瑶”里的巾帼担当:从纺织厂房到乡邻增收,张永宁书写实业兴乡答卷
实践队赴富平县鸿雁村,专访“木兰瑶”创始人张永宁女士。从一片厂房到带动一方增收,她在富平创办纺织企业的历程里,藏着对乡土的深情——不仅以纺织技艺为支点搭建就业平台,更手把手传授技能,让周边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队员们在交流中感受到,这份“以实业安乡邻”的坚守,早已超越单纯的创业故事:这是女性创业者的担当,是“用手艺带致富”的智慧,更是乡村振兴中“巾帼力量”扎根土地、温暖一方的生动注脚。
6 一颗琼锅糖里的传承与共富
实践队赴流曲镇“陕西金盛食品有限公司”开展调研。从传承百年的熬糖手艺,到标准化生产让传统零食走向更广市场,负责人讲述的发展故事里,藏着“守得住老味道,也接得住新市场”的智慧。更难得的是,糖厂带动周边农户种植原料、参与加工,让老手艺成了“富民技”。
队员们观摩熬糖、成型等传统工序,他们深切感受到:这颗琼锅糖里,既有匠人对非遗的坚守,更有传统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温度——以匠心守传承,以产业促共富。
调研结束后,实践队绘制致富带头人绘本,制作乡村产业宣传视频,设计产品包装,用所学知识为乡村振兴事业做出切实的贡献。
西安工业大学“柿影助艺梦,数媒促振兴”实践队的足迹,从永安豆腐厂的匠心传承到陕富集团的实业共富,从杨家村的青春振兴到富平“木兰瑶”的巾帼担当,再到琼锅糖厂的非遗新生。每一站走访,都是一次精神的淬炼。队员们在致富带头人的坚守里读懂“务实”,在返乡青年的创新中看见“担当”,在新农人的抱团里体会“聚力”。从一块豆腐、一粒粮食到一颗糖果,这些乡土产业的蜕变,让队员们深刻领悟:乡村振兴的底色是坚守,动力是创新,内核是情怀。(文:许金鑫 朱梓文 图:张富豪 池雅昕)
免责声明:本网站对此资讯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亦不构成任何购买、投资等建议,据此操作者风险自担。本文为转载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