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涛)石泉县地处秦巴腹地、汉水之滨,是国宝“鎏金铜蚕”出土地,有着悠久的兴桑养蚕历史,其蚕桑产业经过40余年的发展,截至目前,种养规模位居全省前列,年养蚕量连续十年余年保持全市、全省、西北五省第一。全县桑园总面积7万余亩,2024年养蚕发种88016张,蚕茧产量3630吨,实现蚕桑产业总产值19亿元,直接或间接带动群众户均增收5000元,蚕桑产业成为联农带农、促农增收的支柱性产业。
聚合要素谋发展。石泉县委、县政府紧扣“西部第一蚕桑产业大县”发展定位,聚力提升蚕桑品质,全力打造“全国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健全“链长牵头+专班推进+清单管理+政策配套+督考问效”的推进机制,构建起集基地建设、生产加工、产品研发、品牌培育为一体的蚕桑产业体系。在产业发展、解决就业、园区带动、能人兴村、促进增收等方面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让利于农户、让利于企业的扶持政策,通过政策带动发展积极性,有效解决了农户产业发展后续资金不足和缺技术、缺人才等问题,激发了农民发展产业的信心。同时运用专业技术干部力量,从蚕种质量把控、蚕桑技术推广、新型技术探索等方面久久为功,支持龙头企业技改扩能,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示范引领促提升。结合县域产业发展布局,科学规划打造蚕桑产业试点示范,形成独具特色的蚕桑产业发展功能区,带动全县蚕桑产业整体提升。按照“四区一心”功能布局,以县域蚕桑重点镇为核心,实施高效优质蚕桑基地提升、优质桑、蚕品种引进繁育、蚕桑多元融合发展、蚕桑产业信息化服务及科技创新建设、产品开发品牌培育等五大建设工程,通过项目集中布局、资源集聚投入、产业集群发展和功能集合构建,倾力打造省级现代蚕桑产业示范园。以先进技术、现代装备为手段,以小蚕共育新技术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带动农户扩规模,以品牌营销寻突破,进一步提高县域蚕桑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高效化、生态化发展水平,通过新技术推广,探索形成小蚕共育、大蚕蚕台育等综合养蚕技术的石泉模式,将传统的养蚕时间从28天减少到18天,有效降低了农户养殖时间,提升了蚕茧品质,增加了农户收益。推行“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模式,通过订单养殖、保护价收购等方式,辐射带动蚕桑产业户1万余户,培育了一批蚕桑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职业蚕农。
融合发展求突破。石泉县聚焦蚕桑产业全链条开发、多方位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发展路径,拓宽增收渠道,形成多元融合发展新格局。探索发展“桑—蚕、桑—菌”等系列桑园立体种养发展模式,推广以桑园套种、桑枝食用菌、桑园养鸡等为主导,实现了桑园立体种养生态产业规模化发展。以蚕丝制品为主导开发形成蚕丝睡衣、丝巾、蚕丝被、蚕丝毯、蚕丝枕等蚕桑副产品及“桑叶素饼”“紫云庄园”牌桑葚酒等蚕桑功能食品及保健产品,以职业蚕农、蚕桑家庭农场、蚕桑园区、蚕家乐为载体,发展生态观光、桑葚采摘等休闲旅游基地项目,打开“桑、茧、丝、绸、旅”融合发展之路,唱响“鎏金铜蚕”文化品牌,实现了桑园变景区、旧宅变民宿、农民变股东的美丽蝶变,走出一条推窗见景、开门迎客、就地转岗、居家经营的“蚕桑+文旅”特色双产业增收之路,走出了“一片桑叶富裕一方百姓、一枚金蚕助推县域振兴”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