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共恢复道路主线1488公里,恢复支线3397公里;恢复油井4696口,当日累计产量6850吨,恢复到灾前的95.1%;油区电力主线路全部恢复……
在吴起采油厂每晚7点的抢险救灾及复工复产进度讨论汇报会上,句句铿锵有力的话语、串串凝聚汗水的数字,印证着7000石油人四天五夜搏击灾后重建的硬核成果。
面对24至25日吴起县域强降雨及过境洪峰带来的严峻灾毁困境,连日来,延长油田吴起采油厂不等不靠、挂图作战、攻坚克难,时刻发扬“不怕困难”的延长优良传统,在“爱厂如家”企业文化的指领下,干部职工上下一心、埋头苦干,跑出了灾后复工复产加速度。
从“调度员”到“冲锋员”的角色转换
暴雨如注,汹涌的雨势笼罩着千里油区。河水漫涨,险象环生,防汛形势骤然严峻。
面对空前的灾情形势,吴起采油厂迅速启动红色应急响应,厂级领导带领机关部门抢险人员纷纷奔赴受灾一线,投入到防汛抗灾攻坚战中。
四五天来,厂长钟宝鸿几乎跑遍了全厂每个受灾区域,步行在支离破碎的油区道路,走进淤泥遍布井站,望着七零八落的采油设备,看着抢险的干部职工,他心情凝重。“职工的安全是企业最大的安全,职工的生活保障才是最大的保障。”“抢险必须先排险,杜绝次生灾害是重中之重。”这是几天来他说过最多的话。
“大灾面前,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冲锋在前”,在吴起采油厂这不是一句口号,更是实际行动。连日来,在受灾的每一处井站、每一段道路、每一处裸露的管线,从灾情摸排、现场勘察到抢险救灾行动中,党员领导干部的身影无处不在。
他们既在灯火通明的防汛应急指挥中心里当“调度员”,又在惊涛拍岸的最前线当“冲锋员”。
泥泞中那一抹“石油红”
洪水过后,昔日整洁的生产场景已然不复存在,井场成为树枝遍布的泥沼,齐头并进的抽油机已停止运转,设备设施散落各地,部分已经不见踪影。
然而,却是那一片片炽烈而坚定的“石油红”,如同燃烧的火焰,刺破了厚重的雨幕与泥泞的昏暗,跃动在抢险救灾、复产复工的最前沿。
几天来,生产运行科科长冯志军几乎没睡过一个囫囵觉。在他看来,应对基层采油队上报的各种困难问题,统筹落实抢险复工和安排生产调度,就是当天的头等大事儿。这边电话未挂,那边铃又响起,他像个“陀螺”般转个不停。刚从头道川抢险现场回来浑身沾满泥土的他,当听到丈方台采油队正在组织集中进行道路抢修的消息后,又钻进车里急匆匆地奔着施工的方向疾驰而去!
消息的另一头,丈方台采油队道路抢修现场作业车辆穿行不息,铲车、挖沟机、吊车等机械各司其职,紧张有序。“全队共5条主干线、71条支线道路。经过抢修,目前成功恢复主干线4条、支线40条,共计206.5油区道路。”该队负责人徐飞说道。
李安沟门联合站是本次受灾情况最为严重的站点之一。连日来,清淤现场始终坚守着大批的干部职工,他们三五一组,头顶烈日或清理不明来处的大树残枝、或铲除齐膝深的淤泥,个个目光坚定,挥锹有力,且毫无怨言。
“虽然从小没怎么干过重体力活儿,但看到工友们个个拼命抢险的劲头,自己顿时也觉得不怎么累了。”九零后入职刚满一年的大学生王生鑫说道。休息时刻,摘下工帽的他头发梢儿都挂满了汗珠,后背湿透渗出的汗水在阳光照射下显得那么晶莹、清澈,散发出属于“石油红”独有的光。
抢险未歇,复工仍巨。无数身着“石油红”工服的身影,依然奋战在泥泞的井场上、残缺的道路中、抢修的管线旁。那抹浸透了汗水和泥浆的红,是浊浪滔天中最醒目、最令人心安的色彩。它象征着石油人钢铁般的意志,承载着守护能源命脉的重任,更传递着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担当。这抹在泥泞中顽强绽放的“石油红”,正是风雨中永不褪色的脊梁。
“要凝聚全员合力,从思想和行动上由抢险救灾转向生产轨道;技术部门以最快速度制订出油井修复投产方案,弥补误工产量;在复工复产过程中,要加强现场监护,严防次生灾害发生,必须保障职工安全;各单位要配合做好站点修复,全力保障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所有抢险队员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下达任务,并及时反馈现场景况;生产运行科必须保证在月底前将生产恢复到灾前水平,尽最快速度赶上产能步伐。”7月28日晚的部署会上,该厂挂出了新阶段的“作战图”。
7月29日早上七点,迎着透过晨雾的一缕骄阳,全厂各抢险复工工作组再次准时集结出发,急匆匆奔向灾后重建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