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洪峰过境处 铁肩担重任——延长油田吴起采油厂抗洪抢险纪实

2025-08-05 09:29:05

7月24日晚,陕西省吴起县遭遇历史罕见强暴雨天气,局部地区19小时内降水量突破231毫米,最大雨强50.6毫米/小时。

时至25日,雨势未歇,过境洪峰又滚滚而来、湍急汹涌,每秒3000立方米的瞬时流量席卷大地,所到之处千疮百孔、支离破碎……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3ec4d7eca12eb107e39519f9b300d0d.jpg

洪峰退去,吴起采油厂千里油区一片狼藉。浑浊的泥浆淤积过膝,往日轰鸣的抽油机设备此刻浸泡在泥水里,只剩下沉默;生产材料与物资被冲得七零八落,散落在泥泞之中,如同被撕裂的繁华残片;道路冲毁、通讯中断、电力受阻……人员安全与油田生产面临严峻挑战。刚刚经历洪水肆虐的生产井站,在自然伟力的席卷下,只剩下满目疮痍与死寂。

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一场与时间赛跑的集结号早已吹响。

防汛抢险的调度“先手棋”

24日,接到暴雨预警通知当天上午,吴起采油厂召开防汛紧急会议,要求全厂上下即刻进入防汛战时状态,迅速行动、周密部署,以“责任落实、隐患清零、实战备战”为核心,严密排查风险“隐患点”、全面消除生产“风险源”、牢牢守护安全“生命线”,全面筑牢防汛安全屏障,确保平稳度汛。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cd8eb314befaa26898ec8f364da4e58.jpg

25日上午10时,采油厂立即启动红色应急响应。在防汛调度会上,传达了集团、油田公司“坚持‘两个至上’、科学抢险减灾、有序恢复生产”的指示要求,从人员值守管理、压实防汛责任、做好应急准备、加强监测预警、强化信息联动、精准摸排灾情到切实履行国企担当,16条应急抢险措施,上下联动,衔接内外,画出全厂防汛抗灾“作战图”。与此同时,采油厂党委即时发出防汛抢险救灾倡议书,号召全厂党员干部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扎实的作风,全力做好防汛抢险救灾工作,全力保障职工生命和企业财产安全,坚决打赢这场防汛抢险救灾阻击战、攻坚战!

在“作战图”指导下,采油厂坚持“先易后难、先通后畅、先生活后生产、先排险再复产”原则,各部门分工明确、靶向发力,紧张有序投入到抢险救灾中:生产、油建科负责严重水毁路段勘察及便道开辟,保障生产车辆通行;供电车间优先保障生活用电和高产井区供电,集中力量抢修高压线路、变压器等受损电力设施;造价管理科牵头,为井场、房屋、护坡等受损基础设施制定修复方案;勘探开发研究所负责储运站点工艺装置抢修方案;选油管理办公室统筹联合站原油处理,确保生产链条顺畅。

“人,要安全;损失,要降到最低;生产,要最快恢复!”采油厂厂长钟宝鸿声音低沉而有力。这不是口号,而是危难时刻掷地有声的担当宣言。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3543668d865c5b94450e9336333371b.jpg

在吴起采油厂生产调度指挥中心,数控大屏清晰地标示着受灾区域地图,红色预警信号如刀刻般醒目。应急预案立即从纸面跃入现实,一道道指令化作无形血脉,将厂部的意志瞬间传递至每一处神经末梢,应急系统以最高效率启动运转。

正是由于洪灾来临前的周密部署和提前防范,暴雨山洪过后,采油厂职工毫发未损,全员安然无恙!

保障安全的救灾“加速度”

33宗井场淤泥覆盖、21宗井场地面塌陷、55宗井场外畔坍塌、26宗井场围墙倒塌,洪水淹过李安沟门联合站污水处理区域导致供电、消防系统全部瘫痪,14条10千伏主线路大面积停电,柏油路冲毁坍塌13处,各井场支线道路车辆均不能正常通行……灾情报告接连而至,全厂上下进入紧急应战状态。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80a52418f389375c88714b7b837d26d.jpg

26日清晨,13个抢险组在各包片厂级领导的带领下,满载救援物资和生活用品陆续出发,赶往受灾核心区域。

“大灾面前,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冲锋在前”。连日来,在受灾的每一处井站、每一段道路、每一处裸露的管线,从灾情摸排、现场勘察到抢险救灾行动中,党员领导干部的身影无处不在。该厂领导分片包点跑遍了全厂每个受灾区域,排查险情,指导生产恢复,将科学减灾,安全复产的理念传达到每一个抢险现场。“职工的安全是企业最大的安全,职工的生活保障才是最大的保障。”“抢险必须先排险,杜绝次生灾害是重中之重。”这是几天来他们说过最多的话。

正是这一个个普通的身影,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不畏困难、勇毅前行,用身上的泥渍和汗水见证着石油工人守护企业安全生产的硬核作为。为企业安全抢险支撑起了坚实的“脊梁”,助力采油厂在一片泥泞中搏击出了救灾“加速度”。

放眼采油厂各抢险救灾现场,机载设备秩序井然,人员组织有序,配合衔接紧密,到处迸发出冲天的干劲儿!在持续高强度的抢险奋战中,未发生一起次生灾害,未出现一起安全事故。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e074469fba5f02c486cb21f71d9aaad.jpg

抢险救灾的另一端,采油厂积极响应地方应急联动号召,组织保卫、消防及思源爱心志愿服务团队100余人第一时间集结,迅速融入到县城抢险攻坚的“钢铁洪流”中。他们日夜坚守、持续奋战,“石油红”“志愿马甲”成为抢险大军中一道独有的亮丽色彩!他们用心、用情、用行动彰显着石油人的无私大爱,用身上的泥渍和汗水诠释着企业奉献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搏击泥泞的那抹“石油红”

几天来,生产运行科科长冯志军几乎没睡过一个囫囵觉。在他看来,应对基层采油队上报的各种困难问题,统筹落实抢险复工和安排生产调度,就是当天的头等大事儿。这边电话未挂,那边铃又响起,他像个“陀螺”般转个不停。刚从头道川抢险现场回来浑身沾满泥土的他,当听到丈方台采油队正在组织集中进行道路抢修的消息后,又钻进车里急匆匆地奔着施工的方向疾驰而去!

电力线路修复现场,一身未脱的红工装,是郭树旗对父亲的思念,更是对职责的担当。这位供电二班班长在父亲下葬三日后,便穿着红工装奔赴战场。“父亲知道我在干啥,他会懂的。”他低头将电缆接头拧紧,红色衣摆上的泥点,像极了高原上绽放的山丹丹。“胜利山还有井场没通?我马上到!”十班班长王彦英挂了电话,望着病床上化疗的老父亲,眼眶泛红。安顿好护工,他抓起工具包就往外冲。医院到抢修现场的30公里路,他开得飞快,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早一分钟送电,就是对父亲最好的陪护。”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b0611e07b8f8966d1564d585b32530a.jpg

与此同时,李安沟门联合站的受灾区域里,一场清淤攻坚战正酣,机械来回穿梭,职工协同作战,洪水裹挟而来的各类杂物正被一点点清理。让人动容的是,许多职工在自家同样遭灾的情况下,毅然选择坚守岗位。选油工齐志海、李娜夫妇家中窑洞被洪水洗劫一空老父亲也在洪灾中受了重伤。他们匆匆将父亲送医,把家人安置到临时住处后,还惦记着站上被困的30多名工友,特意采购了晚餐后便立刻赶回联合站,抄起铁锹加入清淤队伍。“家里有镇政府帮衬着,站里的设备可是咱的饭碗,守护它的安全更是咱的责任啊!”这朴实无华的话语,恰似一缕微光穿透阴霾,清晰照见责任二字在平凡岗位上绽放的崇高光彩。

抢险救灾的另一端,采油厂积极响应地方应急联动号召,组织保卫、消防及思源爱心志愿服务团队140余人第一时间集结,迅速融入到县城抢险攻坚的“钢铁洪流”中。他们日夜坚守、持续奋战,“石油红”“志愿马甲”成为抢险大军中一道独有的亮丽色彩!他们用心、用情、用行动彰显着石油人的无私大爱,用身上的泥渍和汗水诠释着企业奉献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逆行中的亮眼“成绩单”

洪水终将退去,淤泥会被清理,受损的生产设备也将被修复如新。然而,当轰鸣声再次挥响吴起大地,当流水线重新运转如常,那被洪水浸泡过的厂站、值班房,却沉淀下一种超越物质损失的精神印记——那是在惊涛骇浪中毅然挺立的脊梁,是命令下达时迎难而上的行动,是生产运行科长冯志军忙碌穿梭于各受灾场站靠前指挥的身影,是电力班长郭树旗在告别亲人后赶赴电力修复现场的坚守,也是选油工齐志海夫妇放下将家中受灾抛之身后毅然返回联合站抢险的朴素抉择。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eeee032897a90fcb9abddbb3bb03881.jpg

连日来,采油厂每天晚上雷打不动的抢险救灾及复产复工汇报会上,各应急救援小组句句铿锵有力的话语、串串凝聚汗水的数字,印证着7000吴采石油人日夜奋战,搏击抢险前线的硬核成果。

25日,所有受灾区域职工均取得联系,无人员伤亡。

次日,通信阻断区域信号包、卫星电话全部配送到位。

第三、第四天,井区道路主干线全线贯通,各支线道路正在紧张修复中。历经五天五夜的全力抢修,电力主线、支线全部恢复,生产用电得到保障。

截至8月3日,该厂累计抢通主干道路178条1504.7公里、支干道路1856条4042公里;恢复受灾停产油井4874口,完成99.3%,原油日产量达到7200吨,回升至灾前7250吨/日的99.31%……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22e0c24d4b3db7ec0a2e9ee6808641b.jpg

目前,采油厂抢险救灾已近尾声,复产复工成效显著,正全力以赴推进灾后重建。从党员干部到普通职工,每一名吴采石油人都在争分夺秒,力争以最快速度恢复生产,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他们用满身泥泞与坚忍不拔,生动诠释了“埋头苦干、不怕困难”的优良传统及“爱厂如家、爱岗敬业”企业文化。

洪峰过境,冲毁的是有形的井站家园。然而吴起采油厂上下以担当为梁柱,在废墟之上重铸了无形的精神堡垒。这堡垒并非固若金汤的砖石结构,而是由无数个体在危难时刻所迸发出的责任、协作与坚韧共同浇筑而成。暴雨洪水灾难撕开大地之际,亦裸露出人性中最为坚硬的矿脉:人若在,精神不灭,山河终可重振。每个吴采人铁肩担起的不只是一时一地的损失,更是风雨如晦中企业责任与信念的巍然矗立——它让山河重光,亦让希望重燃。(通讯员 张宪策)

责任编辑:王菲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