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省农科院清水试验站收获兰天系列小麦品种。省农科院供图
美丽的甘南草原。省农业信息中心供图
甘肃农垦饮马农场在改良的盐碱地种植食葵。甘肃农垦集团供图
金塔县盐碱地经改良变成蔬菜田。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我省水肥一体化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省耕地质量保护管理总站供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夏秋之交,陇原大地,叠翠流金。麦浪如金涛翻涌在高寒山区和河西灌区,玉米青纱帐般列阵于河东、河西高标准农田,高原夏菜流光翠闪在沿黄灌区,马铃薯花开正艳于中部梁塬,成群的牦牛、藏羊在甘南草原上悠闲漫步吃草……一幅幅农业农村蓬勃发展的美丽画卷尽收眼底。
我省立足气候资源禀赋优势,推动“牛羊菜果薯药粮种”八大产业集群扩量、提质、延链、增效,加快打造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守住农业基本盘,筑牢“三农”压舱石。全省农业农村形势持续向好,两个核心指标保持高位增长,今年上半年,全省一产增加值同比增长6.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增速排全国第2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增速排全国第3位。
端稳手中饭碗
宁县湘乐镇樊湾村村民樊虎荣捧着金黄的小麦说:“今年春旱严重,但我种植了育种专家罗盘培育的新品种,宁麦19号、宁麦20号,麦秆高、麦粒饱满、收割回来麦堆子大,亩产840斤以上。”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省委、省政府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省政府印发《2025年全省稳定粮食生产行动方案》,各级党委、政府层层落实责任。省农业农村厅会同省财政厅及时下达各类支持粮食生产资金54.2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1亿元。
藏粮于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省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出台“1+1+6”政策,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066万亩。今年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超长期国债、亚行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87万亩,较上年增长3万亩,资金近60亿元。同时通过大力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深松深耕、轮作休耕等措施,耕地质量连年提高。
藏粮于技,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兴农。我省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工程,今年出台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和优良品种推广、科技成果转化、农田沟渠治理、科技分队联包、经营主体带动5个配套方案,组织各级农技人员4.7万人次深入田间地头落实田管措施。全省农膜覆盖面积3547万亩,旱作区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主的旱作覆膜面积2065万亩,灌溉区节水技术推广垄膜沟灌、水肥一体化等1533万亩,新增节水2.2亿立方米。建成18个粮油作物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22个绿色高产高效整建制推进县、8个节水增粮推进县。
种子是粮食增产的“芯片”。我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广兰天系列优质中筋小麦、先玉系列耐密宜机收玉米、陇薯系列高淀粉加工型马铃薯品种,良种覆盖率达97%以上。在省农科院清水试验站,兰天54号小麦品种大旱之年产量表现亮眼,亩产655.2公斤,居27个展示品种的第1位。“今年小麦生长期间连续60多天未有效降雨,取得这样的产量实属不易!”鲁清林研究员如是说。
机声隆隆,驰骋沃野。目前全省冬小麦收获基本结束,春小麦收获有序开展。我省今年落实中央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资金9.02亿元,较上年增长18.5%,连续3年承担国家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聚力攻坚丘陵山区适用农机和粮食作物薄弱环节农机,研发新农机新装备近30种,大幅提升了丘陵山区农机化率。
4月中下旬以来,陇东、陇中部分地区遭遇旱情,我省启动农业抗旱减灾四级应急响应,争取下达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4830万元,支持受旱市县抗旱减灾,把因灾损失降到最小。引大、景电、引洮等大型水利工程拉大闸门,放水灌溉,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截至6月30日,各农险机构落实农业保险赔款5.17亿元,受益农户25.09万户次。
今年全省夏粮播种面积1287.45万亩,总产341万吨。我省克服旱情不利影响,夏粮单产达到264.88公斤,较上年增加0.75公斤,实现了较大基数上的稳产增产。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全省耕地“两年三茬”复种实施方案》,指导光热资源相对较好的区域积极发展麦后复种大豆、马铃薯、小杂粮等作物,已完成复种328.0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69.53万亩。
聚焦“三夏”生产,我省聚力“以秋补夏”。各地扎实开展秋粮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控,落实“一喷多促”、马铃薯晚疫病防控等关键技术,做好抗旱、防汛、防雹洪等应急准备,全力夺取秋粮丰收。
在酒泉市肃州区总寨镇西店村玉米单产示范工程基地,玉米亭亭玉立、株高叶宽。村民周会云说:“以前1亩地栽植5000株玉米,如今密植到8000株,加上水肥一体化滴灌,玉米棒子更大、籽粒更饱满,亩均增产100斤,节肥8公斤、节水400立方米。”我省争取中央项目资金5.1亿元,在18个县实施国家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建设项目,重点推广玉米密植调控等高产技术,大幅增加玉米产量。
仓廪实,天下安。我省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力保“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
产业集群发展
在秦安县魏店镇,层层叠叠的苹果林翠绿延伸。张坡村村民高兴旺打理着自家12亩果园说:“我们这里是山地果园,通风透气,病虫害少,海拔高达1900米,昼夜温差大,光照好,产的苹果又脆又甜。去年1斤富士苹果卖到6元、花牛苹果卖到4元,仅苹果收入10万多元。希望今年也能卖个好价钱。”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产业兴旺,富民增收。
我省全力打造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集中建设“牛羊菜果薯药粮种”八大产业集群和25个连片产业带,大力推进六大工程。上半年,全省牛、羊出栏分别同比增长8.3%、9.1%,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同比增加5.2%、6.2%,马铃薯、中药材面积均实现稳中有增。年底将建成“牛羊菜药”4个千亿元、“果薯粮”3个五百亿元、“种”1个三百亿元产业集群,全产业链产值将达6000亿元,预计到2030年全产业链产值达到8000亿元左右。
如何避免各地一拥而上、防止同质化无序竞争?省农业农村厅聚焦支持打造25个产业带,以延链补链为重点,从良种生产到标准化种植养殖,从基地建设再到精深加工,打破地域限制,聚焦全链发展,推进产业融合,组织各地谋划实施196个重点项目,总投资26.6亿元,新获批创建国家产业集群1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产业强镇7个,推动建设省级产业园10个,有力支撑了寒旱特色农业补短板、扬优势,集群成链高质量发展。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全省各地立足优势产业和产业基础,先行先试、分区分类支持建设了一批要素集聚、融合发展的产业高地。
武威市打造西部现代寒旱农业示范区。立足“高原冷凉”“绿洲水土”“沙漠光热”自然禀赋,形成契合地域的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全市羊、奶牛存栏和蔬菜、瓜果、食用菌产量均居全省第一,凉州区是全省唯一粮食产量过10亿斤大县。全市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奶产业链全链产值分别达389亿元、101.4亿元。
张掖市打造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核心区。培育全国现代种业发展高地,聚力建设制种产业带,对接重点种子企业39家,落实玉米制种面积114.05万亩,油菜制种7.1万亩,稳固保持了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地位。建设玉米种子、蔬菜等12条精深加工产业链,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2%。
平凉市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培育平凉红牛、静宁苹果和设施蔬菜、马铃薯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精深加工,平凉红牛产业屠宰、分割、加工年生产能力达到20万头,静宁苹果产业贮藏、加工、包装、物流等关联企业达到289户,泾川县汭丰绿康农业公司被认定为第一批全国设施种植业创新引领主体。
庆阳市打造以种植业为基础、养殖业为牵引、菌业为循环纽带的“三元双向”循环农业示范地,培育壮大“牛羊猪鸡果菜菌药”八大特色产业,圣越农牧、中盛羊业入选国家级龙头企业和“甘肃民营企业100强”。
“有奔头的产业”,联农带农,成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农业绿色转型
在广河县阿力麻土乡兰家村,玉米青绿,牛羊满圈。“秋收时,我们把玉米青贮,是牛羊喜欢吃的饲草,这里的牛羊,喝的是太子山的矿泉水,住的是清爽舒适的天然‘空调房’。牛羊粪污收集加工成有机肥,还田后种植玉米,减少了化肥用量,实现了种养循环。”养羊大户马尚虎说。
广河县探索出“牛羊养殖—粪污收集—有机肥生产—粮改饲种植—秸秆综合利用”的农牧种养循环绿色发展路子,成功创建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这是我省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的一个实例。
我省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注重农业绿色发展,全程管控促提质。开展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审核,全省农业地方标准达1365项,加强农产品认证、追溯、评价等体系建设,扩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强化“三品一标”农产品证后监管,集中开展重点问题农产品联合专项整治和问题农产品药物残留“一品一策”攻坚治理,全省有效期内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达2483个,建成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9个、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4个、省级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23个。
科技赋能,示范带动。我省紧盯“牛羊菜果薯药粮种”八大集群建设的25个产业带,安排资金4000万元,支持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和科技攻关,建立10名首席专家牵头、81名岗位专家协同攻关、49个区域试验站推广成果的产业技术体系。实施面向基层和农业产业的省级重点人才项目57个,重点支持农业科技人才、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和生产经营人才培养。省财政安排1.5亿元,遴选8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县,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和5G等技术手段,重点实施20万亩水肥一体智能化改造,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金塔县中东镇上三分村,昔日白茫茫盐碱滩,如今变身丰产田,蓖麻、牧草及小麦、玉米、辣椒等农作物生机盎然。这是我省综合利用工程、农艺、生物、化学、物理等措施探索盐碱耕地治理,创新研发出了“培肥控盐”“节水阻盐”“灌水降盐”“适种抗盐”四大综合治理技术,构建出健康肥沃的耕层土壤。
我省先后建立了土壤养分丰缺、地力评价、耕地质量监测、土壤墒情监测等四大指标体系,集成研发了节水降盐增碳、固碳保水补磷、增碳补磷固氮、补碳固氮增磷增钾等四大耕地质量快速提升技术,依托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等项目,持续提升土壤肥力,耕地质量等级提升0.1个等级。
质量强农,绿色兴农。我省擦亮“甘味”品牌绿色底色,坚持绿色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种养结合、绿色循环模式,建立了“甘味”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营养品质评价、质量安全监管及追溯体系,使“厚道甘肃、地道甘味”成为甘肃发展生态优质农业的一张名片。
蓝天碧水净土,塑造了绿色、有机、优质、安全的“甘味”特质。高原夏菜,满目葱翠、清香四溢,弥补了东南沿海城市的蔬菜缺口;兰州百合,三年生、三年养、三年长,晶莹洁白,是全国唯一的食用甜百合;岷县当归、渭源白条党参、陇西黄芪,药香扑鼻、沁人心脾,是千年药乡所产的道地药材……
“甘味出陇出海”如火如荼。今年在北京、河北、辽宁、云南等省外和日本等海外开展农业产业链暨“甘味出陇”招商引资推介展销活动29次,借助“津陇共振兴”“鲁企走进甘肃”等组织招商推介和洽谈签约14次。新增“甘味”全国授权门店33个、累计达98个,在全国终端市场开设6个运营中心,在新加坡和泰国设立2个海外仓储运营中心。上半年农业产业链招商引资新建续建项目到位资金达到612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63%,新签约项目1461个、签约额991亿元,“甘味”农产品销售额154亿元,同比增长13.3%。
希望的田野上,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俯首耕耘、砥砺前行,埋头苦干、锐意进取,奋力书写全年丰收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