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省蒲城法院在一起执行案件中的家访,为双方当事人既解了“法结”,又解了“心结”,案件的圆满化解亦是执行工作中力度和温度相结合的生动体现。
当被执行人张某的家门打开时,浓烈的中药味扑鼻而来,执行法官手中的案卷记录着一起标的额两万元的民间借贷纠纷,被执行人张某逾期未履行还款义务。此行本拟依法采取强制措施,督促其履行案款。然而,室内景象令人愕然,张某蜷缩于床,面色苍白如纸,剧烈的咳嗽回荡在房间内,药盒也挤满了床头。经过其家人了解,张某近期突发重病,已丧失劳动能力,全家生活陷入困顿。
面对此情况,冰冷的强制执行已非良策。执行法官迅速调整办案策略,一面温和安抚张某情绪,一面迅速拨通申请执行人刘某电话,详尽描述张某病况及家庭窘境,并提议进行现场和解。片刻之后,刘某抵达现场。目睹张某艰难挣扎于病榻之上,刘某原本紧绷的面容逐渐松动。执行法官敏锐抓住契机,居中引导双方换位思考,情理法交融反复沟通。最终,在法与情的天平上,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刘某同意减免部分债务,剩余款项允许张某分期长期偿还,并当场表示将家中一些药品暂送张某救急。这场悬而未决的纠纷,在病榻前迎来破冰转机。
善意融坚冰,文明促共赢。本次执行摒弃机械办案思维,将善意文明执行理念贯穿始终,精准识别、动态应对突发困境。通过深入家访掌握实情,以灵活调解代替强硬措施,于被执行人病榻前促成双方谅解,既保障申请执行人合法权益得以分期实现,也为深陷困境的被执行人一家保留生活尊严与喘息空间。一次带着法徽温度的特殊家访,生动诠释了执行力度与司法温度的相融相济,在刚性的法律框架下,以最大的善意与智慧,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和谐统一,让公平正义以更具人文关怀的方式抵达人心。
本报记者 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