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泥土沾笔尖 镜头传力量

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举办“田野大讲堂”学习实践活动

2025-08-19 15:36:27 来源:西北在线


8月12日-8月15日期间,由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田野大讲堂”学习实践活动在西安市蓝田县举行,来自陕西省新闻界资深记者、编辑,中国新闻奖、陕西新闻奖、陕西省优秀新闻工作者获奖代表等59名新闻工作者参加本次活动。

20250818134241218-83-a02db.jpg_scale.jpg

通过讲座交流与实地调研考察相结合,丰富新闻工作者们知识储备,增长专业技能,深刻领会、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和“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聚焦乡村振兴新产业,挖掘乡村建设新亮点。

融媒策略+基层智慧

活动期间,群众新闻网总编辑沙莎以《乡村振兴中的媒体力量》为题,深入剖析了全媒体时代乡村振兴传播的创新策略。强调优质报道应当“以小见大”通过生动细节增强感染力,用关键少量的语句抓住读者,用简洁有力的语言将政策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乡土话”同时深入挖掘基层一线的鲜活故事。中国报业协会副理事长、科技日报社原副总编辑郭姜宁结合案例,讲授《乡村振兴采访报道中的细节把控》,提出记者应深入田间地头,用“泥土味”的笔触展现人物真实情感。长安大学土地工程学院教授、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员学锋围绕《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与实施路径》,解析科技与产业融合的创新方向,系统阐述了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的发展方向和实践路径。

20250818134248796-84-b9ad5.jpg_scale.jpg

在蓝田县乡村振兴带头人经验分享环节,四位来自基层一线的实践者从不同维度带来“接地气”的经验。通过分享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领域的经验,留学返乡企业家打造“创新农旅”项目等历程,为学员提供了“有温度”的实践参考。

外面虽有繁花 守村十年内心亦“繁华”

在深化理论素养的同时,新闻工作者们更将实践之根深植广袤乡村。秉持着“脚底板下出新闻”的职业信念,深入田间地头,用脚步丈量乡村振兴的每一寸热土。

20250818134318630-52-c9a0d.jpg_scale.jpg

走进普化镇陈家滩村,记者们实地探访了“方若·谷仓集”项目的创新发展历程。这座由废弃学校改造而成的度假民宿,正以崭新的姿态诠释着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该项目通过多元化业态布局,打造了一个沉浸式的田园生活体验空间,突破传统民宿的单一住宿功能,构建了包含谷仓集山食餐厅、谷仓集coffee&bar、山景露台、庭院儿童泳池等在内的复合型休闲业态。这一创新项目不仅为当地注入了发展活力,每月营业额10万左右的“方若·谷仓集还带动当地村民8-9个人就业,更通过多元就业渠道切实提升了村民收入。普化镇陈家滩村党支部书记郭永洲表示:“现在村上都有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他们负责管理资金,在预留出村办公经费以外,剩下的可以给村民们分红。”

20250818134305004-66-b86fc.jpg_scale.jpg

“能一起坚守和陪伴将近十年的时间,我觉得弟兄们都相当给力。从2016年起,园区的绿化建设,都是村民自修自建的,所以大家都是带着温度的。”水麓蓝山民宿项目投资人韦战国觉得自己很幸运,也很庆幸能在这里遇到大家。位于西安市蓝田县普化镇的岱底村及陈家滩村,面积41余亩的水麓蓝山民宿,是在原岱底村学校旧址和原村委会办公场所(含校舍房屋)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的。将近十年依旧经久不衰,该项目充分发挥产业带动效应,通过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有效激活了乡村经济内生动力。项目优先聘用本地村民,目前已吸纳数名村民稳定就业,同时带动周边农户发展配套种养殖业,形成“项目+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农业方式,与周边农户建立稳定合作关系,项目运营以来,周边农产品销售等衍生业态蓬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乡村经济生态,现已成为蓝田县民宿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

20250818134257219-90-97cf9.jpg_scale.jpg

前卫镇将军村的乡村振兴实践,生动诠释了“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的发展理念。新闻工作者们深入考察发现,该村通过激活传统建筑文化基因,打造出一批既承载历史记忆又满足现代需求的特色民宿。“欢迎大家来我们村,来的人越多越好,热闹。”85岁高龄的将军村村民樊富珍表示自从建立了民宿,像自己一样很难找到适合工作的老人,在外面干活没人要,如今能在这里寻个活儿干,村民们都很高兴。

20250818134440047-69-838f9.jpg_scale.jpg20250818134312372-43-1f4d6.jpg_scale.jpg

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沉淀真情。这场“田野大讲堂”用行走的笔触记录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以创新的视角诠释“三农”发展的时代答卷。新闻工作者们既在田间地头收获了鲜活素材,更在基层实践中锤炼了“四力”。随着越来越多这样的故事被看见、被传播,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正通过媒体的笔端和镜头,焕发出更加动人的光彩。

本报记者 刘姚尧


责任编辑:王菲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