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延川,绿意盎然,在延川县文化馆精心织就的“便民娱乐网”上,处处跃动着文化的光点:美术爱好者挥毫泼墨、写意山水,非遗秧歌的红绸在广场上翻飞……延川正以文化为针、服务为线,将“文化惠民、文化便民”的幸福图景,一针一线绣进百姓心田。
红歌嘹亮,唱响惠民温情
熟悉的红歌旋律在广场上回荡,吸引着过往行人驻足。清风徐来增凉爽,夏日燃情颂红歌,这是由中老年人组成的延川县“枣乡之声”合唱团的惠民演出场景。团员们身着红色演出服,手持曲谱,在指挥老师的带领下放声高歌。他们精神饱满,将一首首经典红歌唱得铿锵有力,歌声里饱含着对往昔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憧憬。
“每周的星期二下午,我们都聚集在这个文化角唱一些经典老歌、红歌。老师给我们选的都是耳熟能详的歌曲。”合唱团成员赵燕燕说道。
“枣乡之声”合唱团里,大多是赵燕燕这样热爱唱歌的本地居民。《东方红》《南泥湾》《黄河大合唱》这些刻在记忆里的老歌,不仅让文化惠民服务“接地气、有温度”,更让红色记忆和乡土情怀在歌声中传递,为县城的文化生活增添了不少烟火气。
“通过这前半年的合唱培训,越来越多的歌唱爱好者参加到我们这个合唱团,参与观看的群众也比较多。”县文化馆副馆长曹意味说道。
秧歌欢腾,舞动非遗活力
除了组建“枣乡之声”合唱团,延川县文化馆还通过“政府搭台 群众唱戏”的模式,组建起多支“社区秧歌队”,让更多群众通过“零门槛”参与到传统非遗秧歌活动中来。
每天下午六点半,延川县文化广场便化作欢腾的海洋。百余名身着彩衣的社区居民手持彩扇、花伞,随着震天锣鼓扭起大秧歌。大家脚踩“十字步”,动作整齐划一;红绸翻卷,锣鼓喧天,每每都能吸引众多群众前来观看。更可喜的是,随着秧歌队伍的壮大,成员里多了不少年轻面孔,居民王丽便是其中之一。
“以前一直在咱广场上跳广场舞,后来接触上咱们延川这个大秧歌,又红火又热闹,还锻炼身体,确实好。”王丽说。
延川秧歌作为延川县的传统民间艺术,不仅散发着浓郁的地方文化韵味,更因其节奏明快、动作舒展,成为减重的“热门项目”。为了让大家在扭秧歌的过程中,既能实现减肥目的,又能愉悦心情,延川县文化馆派出专业老师进行示范指导,让大家“扭”出健康,“扭”出快乐。
“我们文化馆提供各种器材和道具,还进行专业的培训,让大家在快乐中健身,还能把非遗文化传承下去。”文化馆秧歌老师姚澧说道。
艺苑飘香,浸润生活日常
在延川,文化的暖流不仅流淌在秧歌的红绸间,更浸润着老年大学的每一间教室。二胡课上,琴弦轻颤间流出悠扬旋律;非洲鼓课堂里,节奏明快的鼓点声此起彼伏;声乐教室中,学员们跟着伴奏反复练习,歌声里裹着的不只是对音乐的热爱,更是一份份真挚情感的交融与凝聚。
“我们老年大学与县文化馆深度合作互动,共同打造‘没有围墙的大学’,邀请文化馆专业老师给我们进行授课,目前开设了二胡、葫芦丝、电吹管、书法等12门课程,深受学员们的喜欢。”老年大学校长刘勤生说。
这边夕阳无限好,何惧近黄昏的悠然还未散尽,那边延川县文化馆的美术活动室里,早已墨香萦室、笑语满堂。大家在铺开的宣纸上挥毫泼墨,笔走龙蛇间,鲜红的牡丹渐次绽放,巍峨的山脉拔地而起。绘画爱好者刘巧红是这里的熟面孔,在美术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她的画技较初来时已有了质的飞跃,如今她早已能独立完成大幅写意山水。
“这里氛围特别特别好,让我们特别放松。这儿的老师教得非常认真,通过这么长时间的培训,让我们的审美有所提高,而且绘画技巧都上了一个台阶。”文化馆绘画课学员刘巧红说。
在延川县文化馆,像刘巧红这样的绘画爱好者,每个学期都会涌来一大批。这里的美术班不仅教授传统国画中的写意山水、花草、动物外,还开设有静物色彩、油画、版画等,让不同爱好的学员都能有所收获。在专业绘画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学员们的技法进步巨大。
“美术培训也是我们文化馆的一项常规业务,主要面向所有艺术爱好者,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让零基础的也能学有所乐、学有所长,丰富大家的精神生活,真正践行文化惠民。”文化馆干部马延斌说。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民心如镜,映照真情。从文化广场上秧歌的彩绸、合唱团的歌声,到老年大学里的丝竹墨香,再到文化馆内画笔与点评的互动,这些场景的本质是将文化的种子悄悄播撒进日常,让非遗技艺、传统艺术真正融入群众的生活里。
“我们开设了合唱培训、秧歌培训、声乐培训、国画培训、油画培训等内容,上半年受训人员达万人次。并根据培训内容开设了一些常态化的活动,比如每天的秧歌健身活动,文化广角的群众合唱活动、朗诵活动,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延川县文化馆馆长闫爱军说。
当文化馆的门槛化作幸福的起点,广场的红绸舞出时代的脉搏,合唱团的歌声唱响经典的回响,这束“家门口的文化暖光”,不仅筑牢了文化惠民的民生底色,更让延川的地方文化有了鲜活的人间注脚。(通讯员 张伟 申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