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27日电 题:中国传统能源基地加速绿色智能转型
新华社记者刘明洋、王靖、安路蒙
一个个高耸的化工塔毗邻矗立,一排排巨大的管线排列整齐。从空中俯瞰,偌大的厂区犹如一个巨型棋盘。这是今年上半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建成投产的内蒙古宝丰煤基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300万吨煤制烯烃项目,也是目前全球单厂规模最大的煤制烯烃项目。
在这里,煤炭替代石油经过一系列工艺,转化为有着“工业粮食”之称的烯烃产品,最终在下游环节加工转化为塑料用品、箱包服饰、航空航天材料等。在中国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背景下,传统能源基地的煤炭不再仅作为燃料使用,而是以更环保的方式开辟出“煤头化尾”更广阔的升值空间。
这是7月29日拍摄的内蒙古一家煤化工企业展柜里的煤化工产业下游产品。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内蒙古宝丰煤基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华山告诉记者,项目一大特色是通过绿氢这把“钥匙”,打开煤化工脱碳枷锁,让煤化工产业走上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这家公司利用“风光融合”可再生能源发绿电制取绿氢,用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实现了以氢换煤、减碳增效。
“项目每年可减少煤炭消耗约25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30万吨。”韩华山说,公司通过深度整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打造智能工厂,实现生产流程的精准智能管控,生产运营效率大幅提升。
鄂尔多斯是中国知名的煤炭城市,全市含煤面积占比70%,已探明煤炭储量2535亿吨。除上述煤制烯烃项目外,近年来还有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的示范工程、年产16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的示范项目、煤化工二氧化碳捕集与咸水层封存工程……
鄂尔多斯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创新实践,正是内蒙古这个中国传统能源基地走好绿色低碳发展之路的生动写照。原煤产量居全国第一的内蒙古,建立起种类日益丰富的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2024年全区现代煤化工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其中煤制气、煤制烯烃产能排全国第一。
“简单的‘挖煤卖煤’,不仅发挥不出内蒙古优质能源资源的真正价值,也难以保障现代化强国建设所需。”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副局长胡成东说,内蒙古要跳出倚能倚重的粗放型经济发展路径,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这是6月5日拍摄的位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的乌兰布和东北部新能源基地100万千瓦光伏先导工程项目,该项目地处内蒙古西部的乌兰布和沙漠(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加快传统产业“蝶变升级”的同时,内蒙古的新兴产业方兴未艾。驱车行驶在内蒙古西部的草原与荒漠间,不时可见一块块光伏板组成的蓝色海洋,一排排傲然矗立在山岗上的白色风机,这样壮美的“风光”景色震撼了来往游客。
2024年,内蒙古新能源总装机规模在全国率先破亿,达1.35亿千瓦,超过火电装机;新能源累计发电量超过2000亿千瓦时,其中外送电量达600亿千瓦时,位居全国第一。而在2019年底,当地新能源装机还不足目前的三分之一。
近年来,抢抓“双碳”(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称)战略机遇,借助充足的风光资源和广阔土地,内蒙古构建起新能源产业体系,培育新的产业发展优势。当地的产业关键词正从过去的“羊煤土气”(肉羊、煤炭、稀土、天然气)转变为“风光氢储”(风能、光伏、氢能、储能)。
走进位于包头市石拐区的明阳新能源智能制造产业园总装厂,风机传动链对轴工作、部件检查、位置调整……随处可见有序运转的生产线和忙碌的工人。生产机器人挥舞着“手臂”,数据管理大屏上数字跃动,风机主机装配“一气呵成”。
7月29日,工人在包头市明阳新能源智能制造产业园总装车间作业。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正在组装的这些风力发电机舱,是为百公里之外的鄂尔多斯‘沙戈荒’风电项目生产的,待完成整机生产与调试后,就会运往当地组装发电。”明阳北方智慧能源(内蒙古)有限公司总装厂工艺装备科科长杜云飞说,10MW机型搭配的叶片扫风面积约42000平方米,相当于6个标准足球场,满发状态下每旋转一圈发电约21度,一天发电量就可满足约1200个家庭一个月的正常用电需求。
“园区具备年产1500至2000台套5-12MW陆上超大型风电整机及核心部件的生产能力,已构建起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检验检测等方面的全产业链。”明阳集团北方区域制造中心总经理何昌国说,自2008年进入内蒙古市场以来,生产的风机已应用于多地100多个项目。
目前,已有30余家新能源“链主”企业落户内蒙古,形成风电整建制配套能力500万千瓦,光伏组件供给能力3080万千瓦,氢能装备产能550台套,储能装备可满足1700万千瓦时装机需求。
这是7月29日拍摄的包头市明阳新能源智能制造产业园内的风机叶片(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主任龚明珠介绍,内蒙古统筹新能源开发与装备制造协同建设,全力发展新能源全产业链,努力把自然和地域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2024年,规模以上新能源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0.1%。其中,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增长42.4%。
“目前,内蒙古‘风光氢储’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基本形成,有望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龚明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