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您的残疾证快到期了,记得赶紧去县残联换证哦。”“张阿姨您儿子就业问题有着落了没,近期县残联将举办一场残疾人就业线下招聘会,有需要您联系我!”“小李你假肢验配快回来了,近期不要远行哦。”8月30日,工作人员一句句贴心话语如春日暖阳般荡漾在洛南县四皓街道阳光庭园助残服务驿站里。
这是洛南县残联系统创新基层助残服务模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彻底打通服务残疾人“最后一公里”,将温暖与关怀从“纸面上”落到“心坎上”,洛南县残联积极探索,以完善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优化体制机制,在持续巩固16个镇(街道)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和247个村(社区)残疾人协会的基础上,积极整合惠残民生项目资源,借势聚力搭建起40个助残服务驿站,并对原有村级共享辅具站进行了改造提升,用一句“有事你找我”的庄严承诺,织就了一张密实的基层助残服务网。
助残服务驿站围绕“完善残协功能,发挥纽带服务作用”,在日常工作中,坚持“二坐、一访、三服务、四保障”工作法,“两坐”即:坚持每周两天坐班、接待群众、答疑解惑、办理或代办惠残事项;“一访”即:坚持每季度入户遍访一次残疾人,上门宣传政策、了解家庭基本情况和所需所求;“三服务”即:送政策进家庭,送岗培训在门口,康复办证一对一到人服务;“四保障”即:保障政策宣传、保障基本生活,保障康复服务,保障合法权益等。落实“有事你找我”直通车,进行面对面解读政策、手把手传授业务、心与心交流思想,实现残疾人需求时刻有着落、残疾人困难处处能解决。同时,开展代办残疾证、补贴申报、上门送服务、组织残健融合活动等,打通服务残疾人“最后一公里”。
“现在真是太方便了。”阳光庭园社区一肢残人感慨道,“我行动不便,以前办理业务、申请辅具要跑好几趟,现在好了,工作人员上门就给办理了。”
多年来,如何织密基层助残服务这张网,洛南县残联不断探索,从残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守正创新、破立并举,整合上门康复、需求调查、辅具评估、无障碍评估等上门事项,探索建立“服务代办”“上门+服务”“视频办”等模式,一体推进涉残服务“网上办”“跨地办”“一件事一次办”,推动助残服务更加可感可及。
为持续提升残疾人幸福指数,洛南县残联联合市康复中心等7家机构签约服务残疾人7000多人,康复服务率达到95%。先后为150名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救助,为56名残疾儿童提供了上门康复服务。围绕残疾人生活品质提升,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844户,从坡道、扶手到语音提示设备,细节之处尽显人文关怀;协同特教学校成立专业服务队,为残疾儿童开展心理咨询、送教上门等特殊教育服务,同步开展“辅具进校园”活动,为全县16所中小学配发辅具343件,在85个村(社区)投放共享辅具510件,让教育公平的阳光温暖每个特殊孩子。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残疾人融入社会、实现价值的关键。在各个社区的“助残服务驿站”里,专职委员不再是坐等群众上门,而是主动走进残疾人家中,建立详尽的“一人一档”就业需求档案,开展“一对一”的职业指导和技能培训,举办小型招聘会等,真正实现从“人找岗”到“岗等人”的精准变革。
“我做的手工花远销海外呢!以前我过的是伸手要钱没有尊严的日子,现在我不仅能够养活自己,而且还能帮助像我一样的人实现增收。”巧手工艺品公司袖珍花艺师柳英英激动地说。
洛南县残联就业服务所所长王鸿介绍,近年来,县残联以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统揽,以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为抓手,以实施助残共富促“千万工程”试点项目为突破,定向、定岗、订单式举办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积极探索“康复+就业+融合”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路径。2024年,洛南县残联扶持各类经济主体26个,带动5000多户残疾人家庭实现就业增收。(马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