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初秋的洛源镇在薄雾中缓缓苏醒,如同一幅正在变换笔触的画卷。晨光熹微中,新修的沿河步道轻笼柔纱,老人们缓缓起手,太极拳意静动相生;午后,住在桃坪民宿群的游客凭栏远眺,将秦岭叠翠尽收眼底;夜幕初垂时,涧坪田园综合体中茶香氤氲、灶火融融,点亮了山乡温暖的夜色。这些生动画面,拼合出秦岭深处一方康养小镇的“变脸记”。
而谁又曾想到,2021年那场洪灾曾让这里满目疮痍。如今,洛源以特色产业为笔、融合发展为墨,更以“归雁”人才为砚,在青山碧水间从容绘出了一幅“设施焕新、业态蓬勃、乡风淳美”的动人长卷。
信步于如今的洛源镇,扑面而来的是鲜活的人间烟火。曾经寻常的主干道早已“白改黑”,整洁宽阔;沿街餐馆、烧烤摊、小吃店鳞次栉比,香气四溢。每逢赶集日,人声鼎沸、笑语盈路,勾勒出一幅热闹祥和的山乡市井图。“如今路宽了、环境好了,游客一拨接一拨,咱们这心里也越来越亮堂!”小吃店老板王萌一边招呼客人,一边感慨道。
走进桃坪村,则另有一番清新雅趣。依托1200米海拔的清凉与秦岭山水的幽静,在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村里将闲置农房精心改造成一批平民化旅居民宿。石基木梁的传统外观被保留下来,而室内早已接入现代设施,卫浴空调一应俱全。往日堆杂物的院落,如今变身为花菜扶疏的疗愈花园;村民自产的土蜂蜜、高山洋芋成了游客青睐的伴手礼。今夏,桃坪村32家民宿常常需提前两周抢订,周末更是一房难求,年均助农增收超过两万元。“推开木窗就是山水,晚上烧烤配星空——这才是生活!”渭南游客李晴在朋友圈由衷点赞。
转过一道山梁,涧坪村则走出一条农文旅融合的新路子。以“乡愁涧坪”田园综合体为平台,这里不仅设有露营区、休闲木屋和罐罐茶座,还特设农家大灶台与乡村集市。每逢假日,村民便纷纷摆出洛源糍粑、烩豆腐、红薯凉粉、手工擀面皮等特色美食,让城市游客沉浸于地道的山乡风味和袅袅乡愁之中。
洛源镇的美丽“变脸”,还离不开一群心怀乡愁的创业人才深情归来。“90后”青年雷俊便是这“归雁”中振翅的一员。曾经在省城家具厂磨炼技艺的他,被家乡的召唤深深打动,毅然返回洛源,投资700余万元,不仅建起了一座年产值超600万元的木艺工坊,更将20余名匠人凝聚在一起,为35名乡亲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而今,肩负非公党支部书记的他,早已从“独善其身”的创业青年,成长为“兼济乡邻”的带头人。
在洛源,像雷俊这样携技返乡、带梦归巢的人才不断涌现,他们以新视野、新思维点燃产业升级的星火,累计创办企业21家,其中5家投资规模超过500万元,仿佛一股清泉,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文化的种子,也在这一方山水间静静萌蘖、生生不息。全镇深入开展“四种陋习”专项整治,让文明新风如细雨浸润千家万户;同时,广泛开展“百善孝为先,做事德在前”群众实践活动,以先进典型选树评选、孝德故事进百村等活动为载体,将淳厚家风、质朴乡风融于日常,写进人心。在这片重焕生机的土地上,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交织共鸣,绘就出一幅山清水秀人更美的精神画卷。
从旧貌到新颜,从集镇到民宿,从硬件到人心——洛源之变,不只在宏大蓝图,更流淌于游客举杯时的笑语、老人漫步时的从容、孩童诵读时的清音中。这座被奋斗重新雕琢的小镇,正以幸福为尺,细腻丈量着美好生活的每寸肌理。洛源的“变脸”,变得不只是山河容貌,更是百姓的生活。(张浩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