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AI,赋能未来。国网陕西经研院持续聚焦电网发展前端专业特质,全面实施“五个数智+”学习型部门创建,推进数字化场景应用,着力提升数智赋能赋效水平。在工程设计领域,经研院立足从具体工作中破题增效,开发出基于Qwen大模型的烛龙电网建设AI智能问答机器人1.0(以下简称“烛龙”AI智能问答机器人)。
智能化转变:从“人找规范”到“规范找人”
每一次创新都是工作思维的转变。面对电网工程设计过程中规范条文繁多、图纸审查复杂度高、人工检索耗时易错等现实难题,国网陕西经研院以实际业务需求为导向,将大模型技术与电力专业知识深度融合,自主研发了“烛龙”AI智能问答机器人。它不仅是知识管理的革命性工具,更是设计质量与效率的双重保障。
据国网陕西经研院设计中心、“烛龙”AI智能问答机器人研发组组长刘源介绍:“‘烛龙’AI智能问答机器人是我们基于海量电网规范与设计经验,精心研发的行业大模型,它担负着‘能听’‘会看’的任务,听到工程设计人员提问,它可以从万千规范中精准定位,做出最新、最权威的应答。它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为设计图纸的审阅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辅助视角,能够快速指出线路路径图、总平面布置图等设计图纸潜在的问题风险点,为人工复核提供确定性参考。”
“烛龙”AI智能问答机器人作为电网设计智能助手,可让一线电网设计人员从海量技术规范查找、复杂设计图纸审查中解放出来,更加专注地投入创新设计,有效推动了从“人找规范”到 “规范找人”的智能化转变。
场景化转换:从“传统模式”到“数智赋能”
每一个创新都是工作方式的改变。如今,“烛龙”AI智能问答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日常设计工作中: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准确理解设计师的查询意图,秒级响应并提供规范依据;同时,还尝试借助智能识图能力,辅助设计人员对线路走径、土建布置等专业图纸进行初步合规审查,有助于降低人为疏漏风险,正逐步成为设计团队的核心辅助工具。
“以前查规范、审图纸,确实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生怕有遗漏。现在有了院里自主研发的‘烛龙’助手,工作方式真的不一样了。它不只是提高了效率,更深层的价值是让我们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设计方案的创新和优化上。这确实是我们一线设计人员一直期盼的‘智能伙伴’。”国网陕西经研院设计中心从事变电一次设计的雒文婷说。
“创新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烛龙”AI智能问答机器人在电力设计领域开展技术探索,为传统工作流程提供了新可能:帮助工程师从繁琐的纸质规范查阅转向更高效的智能检索,同时尝试为人工图纸审查提供辅助性核对支持。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设计质量与评审效率,更激发了技术人员的创新活力,推动电网设计向数字化、智能化加速转型。
数字化转型:从“数据驱动”到“价值创造”
“拥抱AI,赋能未来”是极具感召力的学习型组织愿景,其实现关键在于:将“拥抱”转化为持续学习的态度与开放包容的心态,将“赋能”落实到具体业务场景与员工能力提升中,将“未来”转化为清晰的战略路径与有力的行动执行力。
过去靠机器生产产品,如今靠数据创造竞争力。“目前,‘烛龙’AI智能问答机器人已成为各位设计人员信赖的好帮手,更重要的是,它支持全本地化部署,所有数据与算法均在内部安全环境中运行,确保了国家电网核心数据的安全与自主可控。”国网陕西经研院设计中心、“烛龙”AI智能问答机器人研发组组长刘源说。
在全力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国网陕西经研院始终将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置于重要位置。“烛龙”系统的全本地化部署,既保障了企业核心知识资产与设计数据的安全可控,也为能源行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建设积累了实践经验。未来,国网陕西经研院将继续深化AI技术在电网规划、设计、评审等核心业务中的融合应用,为电网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数智动力。(刘源 张天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