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独臂擎起致富梦 青山深处践初心——镇坪汉子徐显龙的自强之路

2025-09-22 10:51:27 来源:西北在线

秦巴山区,晨雾缭缭。在镇坪县城关镇联盟村六组的半山腰,村民徐显龙正用一只手熟练地搅拌饲料。羊群“咩咩”的叫声打破山谷的寂静,唤醒了沉睡的土地。失去右臂,袖管空荡,右眼失明,但左眼透出的光芒,比山间的晨曦还要明亮。48岁的他,用一只手、一只眼,撑起的不仅是一家的生计,更是一个村庄关于“自强”的生动注脚。

“我就不信,活不出个人样!”

15岁离家,徐显龙在内蒙的铁矿度过了整整18年。2010年,矿场的一声巨响,改写了他人生的轨迹。炸药意外爆炸,瞬间夺去他的右臂和双眼视力。“那时候,觉得天彻底塌了。”回忆往昔,他的声音平静,却仍能听出当年的震荡。矿主赔偿的12万元,在数次大手术后所剩无几。肺部手术、左眼角膜移植……为了保住一丝光明,他耗尽了赔偿款。而右眼,因无力承担再次移植的费用,永远陷入黑暗。

家中有体弱多病、腿脚不便的父母,有辛勤操劳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现实的压力,比身体的疼痛更加窒息。债主陆续上门,绝望如深山的浓雾,将这个家层层包裹。“躺在床上的日日夜夜,听着老父亲的叹息、儿子的哭闹,心里像刀绞一样。”徐显龙说,“但看着他们,我就一遍遍告诉自己:徐显龙,你不能倒!就算只剩一只手一只眼,也得活出个人样!”

活下去的信念,如同石缝中挣扎的种子,拼命寻找着一线生机。他尝试过进城看大门,却因残疾被拒之门外;借钱买了三轮车走村串户卖菜,却因视力不济险些翻车;小规模养殖土鸡,收入却微薄得难以糊口……一次次失败,一次次碰撞,却从未磨灭他“站起来”的决心。

“山不向我走来,我便向山走去”

转机,出现在2013年。家乡的绿水青山,成了他最后的,也是最坚实的依靠。

“山里人,终究还得向山讨生活。”望着门前连绵的大山,一个念头在他心中生根——养羊。联盟村山场广阔、水草丰美,具备养殖业的天然优势。2013年,他咬牙借来3万多元,在大伯家废弃的老屋场建起简易羊圈,开始了“牧羊生涯”。

这条路,远比常人艰难。老屋场离家4公里,不通路、不通电,手机没有信号。每周,他独自背着粮食上山,一住就是一周。崎岖山路对他更是巨大挑战。视力模糊,失去右臂难以保持平衡,摔跤、滚坡成了家常便饭。羊群啃食邻居庄稼,他一次次登门赔礼,用最大诚意换取理解。

然而,命运的考验并未停止。因缺乏技术,羊群接连病倒,短时间里死了六七十只。“看着辛辛苦苦养大的羊一只只倒下,心里在滴血,白天吃不下,晚上睡不着,感觉又一次掉进冰窟窿。”那是他创业路上最寒冷的冬天。

失败没有击垮他,反而激起更强斗志。“传统土办法不行,就必须学科学!”在镇村干部帮助下,他加入多个专业养羊交流群。从品种选育、饲料配比到疾病防疫、接生助产,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靠着群里同行的无私远程指导,一步步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养殖技术迅速提升,羊群死亡率从高得吓人降至惊人的1%。

“只要天天干,日子就会甜”

希望,终于在汗水和智慧的浇灌下破土而出。羊群规模从最初的几只,逐步扩大到出栏200多只。2016年,他主动申请摘掉“贫困户”的帽子。如今,他的羊圈常年存栏100多只羊,年底便是收获季节。他还养了50多羽鸡和5头猪,多元化经营抵御风险。“现在活羊一斤能卖13块左右,羊肉能卖到30块,光养羊一年收入十来万不成问题。”徐显龙的笑容里,写满自豪。

每天清晨,他的身影准时出现在山路上。羊圈位于半山腰,所有饲料——一年上万斤苞谷、三万斤草料、上万斤豆渣和酒糟,都需靠人力背负。他用一只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担。忙不过来时,他会雇请周边村民帮忙,也带动乡邻务工增收。

除了卖活羊,他还自己屠宰,将新鲜羊肉运到县城售卖。腊月是销售旺季,他常常天不亮就出发,一个上午能卖出四五头羊。县城的人们都知道,有个独臂的徐显龙,卖的羊肉格外好吃,人也格外实在。

妻子常年在西安务工,儿子考上大学,读大一。70岁的老父亲徐宗兵身体不好,腿脚不便,需要他时常照顾。生活的担子依然沉重,但徐显龙的脚步愈发坚实。“现在政策好,村里也照顾,我自己更得使劲。只要天天干,日子就会甜!”这是他常挂嘴边的话,也是他的人生信条。

如今,站在羊圈前的徐显龙,望着满山奔跑的羊群,对未来充满憧憬。他说:“我还想再扩大规模,优化品种。这大山就是最大的宝库,守着它,好好干,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从需要被帮扶的贫困户,到带动一方的养殖能手;从绝望的谷底,到攀上充满希望的山巅。徐显龙用他独臂的身躯,在青翠的山峦间,蹚出了一条自强励志的致富路。他的故事,在镇坪的乡间流传,激励着更多面对困境的人:身体或许残缺,但奋斗的精神永远完整;生活或许布设荆棘,但闯过去,面前就是绿水青山。(通讯员 张静)

责任编辑:郑艳妮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