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候思宇)9月24日,首届郑国渠学术交流会在西安举行。来自省内外高校、文博单位、水利系统、新闻媒体等领域7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会议以“郑国渠·历史文脉赓续与发展”为主题,多名专家学者围绕郑国渠的历史文化价值、古代工程技术成就、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及活化利用路径等议题作主旨报告和研讨交流。会后,与会嘉宾实地考察了陕西水利博物馆、郑国渠“渠首遗址”及历代引泾灌溉工程遗址,直观感受郑国渠水利遗产的历史底蕴与当代价值。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要深化历史认知,挖掘郑国渠治水智慧的时代内涵,通过跨学科交流,系统梳理郑国渠历史发展脉络,深入提炼传统治水哲学与技术经验,为填补中国古代水利史研究空白提供实物佐证与理论支撑,为当代水利工程管理与实践提供历史借鉴;要明确实践方向,探索水利遗产活化新路径,运用三维建模、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赋能遗产保护,将郑国渠研究与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国家战略紧密衔接,深度挖掘IP文化价值,培育研学旅游、水利文化探秘等多元业态,推动学术成果的经济效益转化,实现文化保护与区域发展良性互动;要搭建协作平台,构建长效研究体系,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文博机构等多方力量,组建跨领域、跨国界学术共同体,整合多学科研究资源与人才优势,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区共建”协同机制,推动郑国渠研究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为陕西水文化研究注入新活力,为全省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文化支撑。
本次会议由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会水文化工作委员会、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专委会、陕西省水利学会、陕西省水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陕西水利博物馆、陕西省泾惠渠灌溉中心共同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