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天生就对‘香’有一种不自觉的追求。”杨宝华摩挲着手中温润的合香珠手串,轻声说道。从她第一次接触香开始,这段跨越千年的文化缘分便已注定。话音落下,她点燃一支新研制的沉香,袅袅青烟缠绕间,她换上素雅汉服,指尖轻拢慢捻,开启了每日直播制香的日常……近日,记者走进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制香现场,见证千禧一代手艺人杨宝华,如何用青春力量为古老技艺注入现代活力。
一缕青烟守初心:从教培人到制香师的转身
“五年前,我偶然接触到古法制香工艺,那股从时光里沉淀下来的香气,一下子抓住了我。”在西安小寨的手工制香体验工坊里,杨宝华指着展架上的香牌,眼神里满是笃定,“后来我专程拜师学艺,把整套古法制香技艺吃透后,就在这里开了这家小店,只想把古法制香的味道留住、传下去。”
2000年出生的杨宝华,身上有着与年龄不符的沉稳。她的日常简单却充实:工作室每天准时敞开,有客户预约体验,她就耐心指导揉泥、制香;下午,镜头架起,她以汉服为裳,在直播里还原古法制香的细腻;没有客人的间隙,她便泡在香料库房,对着古籍里的香方反复琢磨,从沉香的醇和到檀香的温润,从藿香的清雅到丁香的馥郁,每一种香料的特性都被她记在随身的笔记本上。
“现在的社会太快了,我却想慢下来。我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踏踏实实做点事。”杨宝华坦言,此前她在教培行业工作,每天被报表和课程排期填满,却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那种忙碌没有根,我不想就这么糊里糊涂过下去。”她在调研传统文化产业时发现,许多非遗技艺因缺乏年轻传承人而逐渐淡出视野,“古法制香是老祖宗留下的雅事,我要是能把它做好,既对得起手艺,也能给自己找个‘根’。”
谈及为何选择开设体验工坊而非售香专门店?杨宝华的回答藏着对传承的思考:“制香对我来说不是谋生的买卖,是要做一辈子的事业。”
研究香方的过程,也是自我探索的过程。“香与药有一定共性,药有药性,香有香性。”每当遇到客户提出特殊需求,她视之为研究香方的良机。带领客户体验和了解制香工艺,也成为她不断学习和进步的途径。
古法新制传雅韵:让千年技艺适配快时代
可古法制香的繁琐,在快节奏的当下,成了传承路上的一道坎。
古法制香,从选料、炮制到窖藏,动辄需要数十道工序,耗时数月甚至更久,很少有人能耐下性子完整体验。“要是守着老规矩不变,这门手艺可能只会藏在古籍里。”杨宝华没有固守传统,而是在保留核心技艺的前提下,对流程做了简化与创新,让千年技艺能跟上现代人的生活节奏。
她将原本复杂的工序,提炼出最能体现古法制香的七道:选香方、配比称重、活制香泥、搓香、挤香、理香和阴干晾晒。理香完成后,体验者即可离开,待线香阴干后通过快递邮寄到家,让客户在简便快捷中感受古法制香的乐趣。
“要是有人真心喜欢,私下里问我更细的古法技艺,我从来不会藏着掖着。”杨宝华指着工作台上摆着的数十种香料,每种都贴着标签,标注着特性和炮制方法,“这手艺不是我一个人的,能多传一个是一个。说不定几十年后,从这里走出去的人里,能出个制香大师,那我可太骄傲了。”
除了简化流程,她还在香品的形态和包装上动起了脑筋。在保留核心技艺的基础上,她还融入现代审美,设计出更符合年轻人喜好的香品形态与包装。除传统线香外,她将香泥制成可佩戴的香珠手串和香牌。
“这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虽然我不懂太复杂的工艺,但‘中华严选’的东西肯定错不了。”95后体验者小张举着刚做好的香牌,对着镜头拍照,“自己做的香牌,送给朋友特别有意义,还能跟他们讲讲古法制香的故事。”80后家长王女士则带着孩子来体验:“孩子平时总抱着手机,接触多了碎片化信息,性子也变得浮躁。来这里揉香泥、制香牌,既能让他静下来,还能了解传统文化,最后做出来的香牌还有安神的作用,比让他在家玩手机好太多了。”
如今,杨宝华的体验工坊成了西安小寨商圈里的“文化打卡点”,不少人因为一次体验,开始爱上品香、藏香,甚至有人专门从外地赶来,就为了跟着她学一段制香手艺。
从教培行业的迷茫,到非遗传承的笃定;从固守古法的困境,到创新求变的突破,千禧女孩杨宝华用自己的方式,让古法制香这门古老技艺,在新时代里焕发了新的生机。她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年轻人的职业选择,更是非遗传承的生动注脚——当年轻一代用真心守护传统,用创新激活文化,那些沉睡的古老技艺,便能在时光的长河里,永远散发着迷人的“香气”。
本报实习记者 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