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从“我不配”到“我值得”

“配得感”如何成为我们生活的底气?

2025-10-10 16:29:58 来源:西北在线

“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不敢争取心仪的工作机会”“朋友送贵重礼物会焦虑,总想立刻回赠同等价值的东西”“明明努力获得了成绩,却总觉得是‘运气好’”……如今,“配得感”这一话题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成为越来越多人审视自我、探索内心的新视角。记者通过采访不同群体发现,“配得感”的强弱不仅影响个人情绪状态,更深刻关联着我们的生活选择与价值实现。构建健康的“配得感”,已成为当代人自我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课。

20251010143444605-34-6ed7f.png_scale.png

“配得感”困扰藏在日常细节里

“从小我就很害怕得奖,因为我总感觉那不是自己的真实水平。”曾与父母在同一所学校的小李回忆初中时光时坦言,自己长期处于“自我怀疑”状态。即便获得认可,她也会下意识地归因于“父母面子”或“任务简单”。这种“不敢肯定自己”的心态,让她即使面对成功,也觉得自己不配。

刚毕业的大学生乐乐,则常常陷入“过度在意他人评价”的漩涡。有一次和朋友逛街,她试了一条很喜欢的裙子,朋友无意间说了一句:“你不是总觉得自己腿粗,不爱穿裙子吗?”她瞬间感到不自在,最终把裙子放了回去。“我总担心别人觉得‘我不配’。”乐乐说,“做事时第一反应是考虑别人的看法,反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

20251010143444839-1-80db5.jpg_scale.jpg

这些并非个例。“配得感”不足渗透在生活的多个场景:有人不敢接受他人善意,觉得“自己没能力回报”;有人在亲密关系中过度付出,害怕“不够好就会被抛弃”;还有人面对机会时习惯性退缩,认为“自己还没准备好”。

德国心理学家米夏艾拉说过:“如果总觉得自己不配,内心的羞耻与内疚感就会越强,你就越会坚信自己无能。”这种自我怀疑的循环,让许多人在机会与美好面前,选择自我逃避和退后。

从“我不敢”到“我能行” 一次尝试开启转变

“我能干这个活。”今年年初,25岁的职场新人,王楠第一次在部门会议上主动举手争取工作机会。在此之前,她总觉得自己“经验不足”,即便有想法也不敢说出口,同事鼓励她尝试,她也因担心做不好而选择放弃。

令她没想到的是,那次任务的完成效果远超预期,领导在会上特别表扬了她。她开心地与父母分享,妈妈对她说:“你的能力足够,缺的是‘我能行’的底气。”这句话点醒了她。

从那以后,王楠开始主动学习新技能,遇到问题大胆请教同事,再面对合适的机会,也敢于主动争取。“以前总觉得自己‘不配’得到机会,现在才明白,只有敢说‘我值得’,才能真的抓住机会。”王楠笑着分享自己的变化。

记者手记

我值得,是所有美好的开始

“配得感”丰盈的人,总能清醒地看见并肯定自己的价值。正如从事教师行业的薛女士所说:“我认真备课、用心对待每个学生,获得家长和学校的认可时,我会坦然接受,因为我知道这是自己努力应得的。”

然而生活中,仍有不少人困在“我不配”的焦虑里。该如何走向“我值得”的坦然?不妨从一件件小事开始练习,练习全然接受赞美,被夸奖时,停止习惯性否认,试着真诚地说“谢谢,我很开心”;允许自己“配得”美好,无论是接受一份礼物,还是享受一份心意,都告诉自己:“我值得拥有。”

“配得感”从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在一次次自我接纳与勇敢尝试中,慢慢建立起来的内心力量。健康的配得感,从来不是狂妄自大,而是对自我价值的清醒确认;不是坐享其成,而是相信自己值得为之奋斗。当我们终于能坦然而坚定地对自己说一句“我值得”,我们所收获的,或许远不止某一次的成功,更是一份源自心底的、从容不迫的力量。这,也正是我们能够为自己构建的、最坚实的底气。

责任编辑:王菲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