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第22届亚洲城市环境学会国际会议在西安举行

2025-10-14 09:55:55 来源:西北在线

2025年10月10日至13日,第22届亚洲城市环境学会国际会议在西安隆重举行。本次会议以“气候适应导向下的城市与建筑设计”为主题,由亚洲城市环境学会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主办,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西安中易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协办,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齐聚,共同探讨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发展之路。会议的召开是对2025年9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全球治理主张的积极响应。

C:\Users\l&m\Desktop\第22届亚洲城市环境学会国际会议(AIUE2025)\照片素材(供参考)\CSC05209.JPG

科研7号楼:低碳建筑创新的“实验载体”

本次会议的举办地——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科研7号楼,本身就是“气候适应型设计”的标杆范例。该建筑由西安中易建科技集团联合西安交大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师生共同设计建造,曾斩获2023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工程建设卓越奖(被誉为国际工程界“奥斯卡”),其可持续发展实践成果为本次会议提供了鲜活的本土样本。

“时隔20年,亚洲都市环境学会国际会议再次回到西安交大,而科研7号楼能成为会议的‘活样本’,离不开我们与中易建科技在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上的深度协同。”西安交大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周典教授表示,科研7号楼作为“低碳建筑实验平台”的创新突破,光伏一体化应用突破传统模式,形成透光光伏、不透光光伏、主被动技术协同、材料功能融合四大创新场景。“中易建科技的技术让我们的科研想法有了落地载体,这座楼的实践成为向全球展示中国低碳建筑实力的重要窗口。”

/Users/杜玟欣/Desktop/微信图片_20251013204419_107_1232.jpg微信图片_20251013204419_107_1232

“天人合一”智慧赋能:西安科创成果引全球关注

中易建科技创新研发总监刘壮博士指出,气候适应型建筑的理念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建筑哲学高度契合。团队以现代科技突破瓶颈,科研7号楼的核心亮点便是中易建科技自主研发的“建筑外立面智慧绿色能源系统”。该系统融合光伏、信息化、物联网技术,将建筑立面转化为能提供能源、信息综合服务的“新载体”,既实现建筑减碳,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如今,中易建科技的“智慧绿色能源系统”技术已从西安走向全国,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产业化落地。此次会议选址科研7号楼,正是希望让全球专家直观感受技术实践成果,共同探讨建筑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需求的未来路径,让中国低碳建筑方案通过西安这个窗口,走向国际舞台。

零排放+技术创新:科研7号楼成亚洲低碳建筑标杆

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教授高伟俊表示,创新港科研7号楼凭借零排放实践与技术突破,从亚洲众多候选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2024年AIUE创新设计奖。

作为学会奖项评选参与者,高伟俊院士介绍,该奖项每年在全球范围内遴选3个对低碳建筑有重大贡献的工程项目。高伟俊院士介绍:“这座楼的优势体现在两大核心维度:一是卓越的被动式设计,最大程度降低能耗;二是突破性的主动式技术创新,实现透明玻璃发电、建筑墙体发电等功能,在不影响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完成能源生产。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建筑与能源系统的深度融合。”

高伟俊院士强调,项目的最大贡献在于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零排放,为亚洲乃至世界低碳建筑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C:\Users\l&m\Desktop\第22届亚洲城市环境学会国际会议(AIUE2025)\照片素材(供参考)\CSC04973.JPG

氢储能技术助力打造“零碳建筑”新生态

中易建科技储能总监王应勋教授分享了自己从澳大利亚归国投身低碳建筑事业的契机。他表示,在看到中易建科技与西安交大合作的创新港科研7号楼项目后,他被项目中应用的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深深震撼,选择归国加入中易建科技,希望将自己擅长的储能技术——尤其是适合大容量、跨时长场景的氢能储能技术,与智慧绿色能源系统深度融合。

作为储能领域专家,王应勋教授认为氢储能具有能量密度高、储存时间长、清洁无污染等优势,特别适合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间歇性问题。氢储能可以实现跨季节、跨年度的能量储存,这是其他储能形式难以比拟的。

目前,团队正在研发新一代建筑一体化氢储能系统,预计明年可投入示范运行。该系统将燃料电池与电解槽集成到建筑能源系统中,实现“发电-储电-用电”的一体化智能管理。王应勋教授表示,目标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体系和商业模式,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我们的技术不仅可推动单个建筑实现零碳,更能拓展至整个园区,解决多建筑集群能源管理的关键问题。”

C:\Users\l&m\Desktop\第22届亚洲城市环境学会国际会议(AIUE2025)\照片素材(供参考)\图片1.png

本次会议为全球学者、设计师与政策制定者搭建了重要对话平台,通过分享前沿研究与实践经验,为推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注入智慧动能,助力构建更可持续的未来城市生态。西安这座千年古都,正以创新之笔擘画气候适应型城市新图景,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本报记者 李

责任编辑:郑艳妮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