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门口的新社区工厂上班,每月能挣3200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石泉县池河镇移民社区居民王大姐的话,道出了当地群众对稳就业政策的真切感受。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以来,石泉县人社局锚定“稳就业促增收”目标,通过重点群体帮扶、产业载体升级、精准服务对接等多维度举措,让就业岗位更充足、服务更贴心,为乡村振兴筑牢民生根基。
靶向帮扶,织密重点群体就业网
“从部队退伍后,人社部门的专场招聘会帮我找到了心仪的技术岗,还享受了免费技能培训。”退役军人小李的就业经历,是石泉县精准服务重点群体的缩影。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县人社局构建“分类施策、精准滴灌”帮扶体系。
对高校毕业生推出“一对一”指导+基层就业激励组合拳,通过招聘活动拓宽渠道,落实就业补贴鼓励到中小微企业建功立业;为退役军人设立专属服务窗口,结合特长推荐岗位并开展适应性培训;针对残疾人开发辅助性就业岗位,对吸纳残疾人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构建“政策兜底+市场吸纳”的就业保障网;建立脱贫劳动力动态监测机制,通过劳务输出、扶贫车间吸纳、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方式,确保18667名脱贫人口稳定就业不返贫。
提质增效,新社区工厂成就业“强磁场”
走进石泉县毛绒玩具新社区工厂,标准化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忙着赶制订单。“通过人社部门的规范化指导,我们完善了财务制度和生产管理,现在员工稳定在80人,人均月收入超3000元。”企业负责人介绍。
今年以来,县人社局以“优胜劣汰、提质增效”为原则,推动40家新社区工厂优化升级,覆盖9个镇26个移民社区。通过政策宣讲、用工对接、安全检查等“人社服务进企业”活动,落实创业担保贷款400万元,解决用电用水、劳资纠纷等问题,培育出2家规上企业和5家毛绒玩具总部企业,累计吸纳1600余人就近就业,让“家门口就业”从愿景变为现实。
线上线下,岗位推送实现“精准匹配”
“直播里能看到车间环境和食宿条件,比看文字介绍踏实多了!”通过“探企直播带岗”活动,返乡青年小张成功入职园区企业。为破解“企业招工难、群众就业难”问题,县人社局打造“线上+线下”立体服务矩阵。
线上依托官网、微信公众号发布招聘信息32期,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直观展示岗位实况;线下开展“春风行动”“百日千万”招聘会、“金秋招聘月”“文旅促就业促消费活动”累计35场次,组织3场“零距离”企业参观活动,深入乡镇举办园区专场招聘,通过展板、彩页详解企业福利,把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以前找工作要跑县城,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和企业负责人面对面沟通。”村民们的口碑,见证着人岗匹配效率的提升。
筑巢引雁,创业活力催生就业增量
“从深圳返乡创业时,孵化基地提供了免费场地和创业指导,300万元担保贷款帮我渡过了资金难关。”从事富硒食品加工的返乡创业者赵某,其企业已带动100余人就业。这是石泉县“归雁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立足旅游、特色农业等资源优势,县人社局建成14个省市县级创业孵化基地,推出“场地支持+政策扶持+事务代理”一站式服务。通过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补贴等政策礼包,累计投放扶持资金3.98亿元,培育500余家创业实体,吸引893名在外能人返乡兴业,形成“创业一人、带动一片”的倍增效应,8000余人在“归雁”企业实现就业。
技能赋能,锻造高素质就业“主力军”
“参加‘石泉鱼厨’技能培训后,我开了农家乐,旺季月入两万多。”培训学员陈大姐的创业故事,彰显了技能培训的赋能价值。县人社局紧扣县域五大产业链需求,开设中式烹调师、电工、养老护理、互联网营销师等热门培训班,采用“理论+实操”模式,邀请行业专家授课,确保学员“学完能用、结业能上岗”。
截至目前,已开展各类培训80场次,覆盖2096人次,通过“岗位需求+培训+就业推荐”的项目化模式,既提升了劳动者就业竞争力,也为企业输送了急需的技能人才,实现了“劳动者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增值”的多方共赢。(通讯员 袁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