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陕西紫阳:“小实事”撬动“大治理”

2025-10-20 15:16:10 来源:西北在线

“3天时间,4000多根玉米销售一空,村里的党员真是帮我解决了大难题!”提起今夏的经历,紫阳县洞河镇云峰村村民郑晓斌依旧满怀感激。当时,他家的5亩水果玉米集中成熟,面临滞销困境。村党支部获悉后,主动对接销售事宜,及时将郑晓斌的“滞销愁”变成了“增收喜”。

如今在洞河镇,类似这样由党员带头为民解忧的暖心场景已蔚然成风。今年以来,洞河镇以“办小事 暖民心”行动为抓手,深入推进党员精准分类管理,将全镇548名党员细分为“在职、无职、流动、老弱困难、后进”五类,建立“一人一档”动态台账,实施“一类一策”管理举措,有效推动党员管理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

9月15日,洞河镇二台子社区活动广场上格外热闹。由机关支部和7家驻镇单位党员干部组成的志愿服务队,正忙着为居民提供免费义诊、政策解读、环境整治等服务。

“服务送到家门口,太方便了!”社区居民纷纷点赞。这正是洞河镇对在职党员推行“履责式”管理的生动缩影。通过严格落实“双报到”机制,机关党员常态化下沉社区参与治理、服务群众;村(社区)在职党员则定期牵头召开“群众说事会”,面对面倾听民声,实打实解决问题。据统计,全镇130名在职党员已累计收集各类民生诉求160余条,办结率超过95%,形成了“组织有活力、党员起作用、群众得实惠”的良性循环。

“门口柴垛码整齐”“垃圾别往沟里倒”……每日清晨,石家村党员周道发都会在自己认领的“环境卫生监督岗”区域内认真巡查。曾经一度觉得“无职无事”的他,如今干劲十足。

该镇针对无职党员群体,创新实施“设岗式”管理,依据“因地制宜、因事设岗、人岗相适”原则,科学设置了文明新风倡导、政策法规宣传、民事纠纷调解、环境卫生监督等15类岗位,引导无职党员结合自身特长认领责任。目前,全镇324名无职党员通过“自愿报岗+支部议岗”方式均已上岗履职,累计承诺办实事285件,有效激发了基层党员“有岗有责、有责有为”的内生动力。

“本月学习资料已发群里,大家记得抽空学习。”每月月初,洞河镇街道社区流动党员微信群里总会准时弹出这样的提醒。针对流动党员“联系难、管理难”的问题,该镇推出“跟踪式”管理,将流动党员全部纳入“网络党支部”,由流出地党支部安排专人每月一对一联系。同时建立流动党员“六个一”关爱机制,从春节的暖心慰问到生日的真诚祝福,再到遇到困难时的及时帮扶,让在外的流动党员既能安心打拼,又能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对老弱困难党员,洞河镇则倾注更多温情,实施“关怀式”管理。通过建立34名党员干部常态化结对联系90名老弱困难党员的机制,定期走访慰问,传递组织温暖。对于缺乏技术、资金但有发展意愿的党员,先后组织开展种植、养殖等实用技能培训6期,成功帮助12名党员依靠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增收,走上自力更生的振兴之路。

“精准分类让党员的‘能’和群众的‘需’实现了无缝对接,我们工作也干得更精准、更有力了。”谈起党员分类管理的成效,二台子社区党支部书记明安定感慨颇深。今年7月,二台子社区党支部在微信群里得知,多位在外务工家长为孩子暑假看护难问题发愁,迅速组织党员开设“暑期小课堂”,4名党员志愿者轮流值守,辅导作业、开展活动,一举解决了20多户留守家庭的“看娃”难题。

从解决“玉米滞销”到开办“暑期课堂”,从志愿服务到上门问需……洞河镇始终将“办小事 暖民心”作为党员分类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需求清单征集、任务清单认领、销号管理落实”的工作闭环。各支部主动走访收集群众“微心愿”形成“需求清单”,党员结合自身实际积极认领形成“任务清单”并公示,办理进度每月更新,完成一件,销号一件。截至目前,全镇党员已累计领办各类“惠民小事”480余件,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办小事 暖民心’不是口号,是要让每名党员沉到群众身边,把‘小事’办实、把民心焐热。”洞河镇党委书记唐帅表示,该镇将持续深化党员精准分类管理,以“办小事”为抓手激活基层治理效能,让党建引领更有温度、基层治理更有力度,让群众的笑容更甜、心里更暖。(通讯员 陈昌美)

责任编辑:王菲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