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平利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军撰写的《山区法院“司法为民”的新探索——以“1+5”团队与“马锡五审判方式”生动融合为例》一文,在“延安时期红色司法文化传承与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主题论文征集中斩获“二等奖”。张军院长在“‘马锡五审判方式’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启示”学术交流中作点评发言,让平利法院传承红色司法、创新基层治理的实践再次引发关注。
从延安时期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到平利法院的“1+5”团队助力乡村振兴举措,平利法院始终坚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司法宗旨,在秦巴山区走出了一条基层治理现代化特色路径。
传承红色基因,让“马锡五审判方式”扎根基层
“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精髓就是把法庭搬到群众身边,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这是平利法院干警对红色司法精神的深刻理解。在日常工作中,这种精神被转化为“1+5”团队的具体行动:由1名党组成员或审委会委员带队,5名干警组成12个小团队,分别包联全县11个镇和1个经济开发区,每月至少2次深入田间地头、企业车间,把司法服务从法院送到家门口。
2024年初,“1+5”老县团队在联企走访中,发现某茶业公司被拖欠2万余元茶款达3年之久。当时春茶即将上市,企业急需资金周转,团队立即分工行动,一边发动队员和企业负责人寻找失联的债务人,一边制定调解方案。经过多次沟通,最终促使双方达成协议,让拖欠的茶款及时到账。“要是等起诉、开庭,春茶季都过了,多亏你们上门帮忙!”茶企负责人的感慨,正是“马锡五审判方式”在新时代的生动写照。
不仅如此,团队还把“巡回审判”设到群众家门口。比如“1+5”城关团队在某村委会开庭审理赡养纠纷,邀请村干部、调解员共同参与,法官用方言释法、以亲情劝和,既解决了耄耋老人的养老问题,又通过现场普法让村民明白“赡养是义务,更是良心”。这种“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方式,正是对“马锡五审判方式”依靠群众、教育群众的理念传承。
创新治理举措,“1+5”团队破解山区治理难题
作为山区县,平利县村落分散、群众诉求多样,传统司法服务难以实现全覆盖。“1+5”团队通过“小团队、微法庭”的灵活模式,把有限的司法资源精准下沉,破解了“服务半径大、矛盾响应慢”的痛点。
为确保团队高效运转,“1+5”团队推出“一卡三函”机制,“一卡”是印有团队队员联系方式的便民卡,发放到每个村(社区),让群众“遇事能找到人”。“三函”(提醒函、督办函、通报函)则通过每月晾晒成绩、动态督导,确保工作不走过场。截至2024年底,“1+5”团队开展工作1076次,诉前化解纠纷614起,真正实现“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民忧”。
在具体实践中,“1+5”团队还根据不同情景创新方法:针对企业发展需求,联合金融机构成立“金融纠纷调解中心”开展金融调解,用“活封”“活扣”等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针对茶旅产业集中的特点,利用团队提供“法律体检”服务,2024年涉茶旅企业案件同比下降45%。针对邻里、赡养等民生纠纷,联合多元解纷力量打造“三位一体”调解格局,2022-2024年一审新收案件数持续走低。2025年,平利县平安建设满意度高达99.61%,位居全市第一。
护航发展大局,从“解纠纷”到“促振兴”跨越
平利法院“1+5”团队始终把司法工作融入县域发展大局,通过“法官联企、法治赋能”等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准司法保障,既是矛盾纠纷的化解者,也是乡村振兴的“护航者”。
“1+5”老县团队接到镇政府求助:183户村民的土地流转费和69名务工人员的工资,被某医药公司拖欠近30万元,村民多次维权无果,矛盾日益尖锐。团队长立即联合镇政府、司法所、村干部组成专班,上门与企业沟通。他们既向企业讲清“诚信经营”的法律责任,也帮企业分析“拖欠款项对后续发展的影响”,最终促使企业与村民达成协议,仅用三个月就完成了从调解到兑付全部工作。村民代表送来锦旗,眼眶里满是感激。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长安镇茶企想流转土地扩大生产,却因土地被查封受阻,团队协调、银行、债权人多方协商,最终让土地顺利流转;小李拖欠小王1万余元材料款,团队通过先行调解促成二人握手言和,既挽回了欠款,又保住了朋友情谊……这些案例背后,是“1+5”团队从“就案办案”到“统筹兼顾”的转变,是从“化解矛盾”到乡村振兴的升级。
2024年,平利法院《“1+5”团队助力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法》被省委政法委、省委平安办评为全省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其经验也实现了“理论-实践-理论-更好的实践”的良性循环,最终变成论文总结提炼,得到更加广泛的经验推广。张军院长在学术交流中表示:“将继续以‘马锡五审判方式’为指引,不断完善‘1+5’团队举措,让红色司法基因在基层治理中焕发新活力,为平安平利、法治平利建设,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多法院力量。”
本报记者 杨勇 通讯员 赵龙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