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钱我已经还了,这事就算了吧。”一通电话,一起纠纷,在开庭前悄然化解。近日,陕西省蒲城法院城关法庭通过“庭前沟通+云端调解”模式,成功促成多起小标的民间借贷、合同纠纷等案件的当事人在庭前阶段达成和解,被告均主动履行还款义务,实现了“未开庭即事了”,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2023年8月,李某通过微信向王某借款3000元,后因李某失去联系,借款迟迟未能归还;2025年6月,张某为杜某装修房屋,完工后杜某尚欠9700元装修款未付,导致双方事务均无法推进;2018年3月,被告在原告处购买种子,欠付货款4850元,因种子质量问题,双方就支付事宜长期未能达成一致。
案件进入法院后,承办法官及时转变思路,在开庭前主动通过电话联系被告,启动“线上调解”程序。法官并未简单就案办案,而是从法理、情理双重角度耐心开展疏导,细致阐明相关法律规定以及主动履行的积极意义。在法官的沟通协调下,被告当即表示愿意履行义务,并通过微信等方式及时结清欠款,真正实现了“调解不见面、履行不待庭”。
这些案件是蒲城法院践行“小案不小看、小案不小办”理念的生动缩影。法官通过耐心引导,促使当事人从“对簿公堂”转向“主动履行”,不仅有效避免了程序空转,节约了司法资源,更从源头上修复了社会关系,传递出“如我在诉”的司法温情,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下一步,蒲城法院将继续深化“庭前沟通+云端调解”工作机制,不断拓展多元解纷渠道,用心用情办好每一起案件。
本报记者 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