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紫阳:富硒茶业链上生“金”产业兴

2025-11-05 11:08:38 来源:西北在线

本报讯(通讯员 郑晓虎)深秋时节,秦巴山麓的紫阳县层林尽染,而连绵的万亩茶园依然绿意蓬勃。修剪机的嗡鸣声在田间回荡,技术培训课在茶垄边展开,智能化设备在车间中有序运转,一片片承载着希望的绿叶,正在科技赋能与全链融合的驱动下,绘就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画卷。

紫阳是全省26个农产品主产县之一,近年来,当地立足“特色农产品县”定位,始终将富硒茶产业置于县域发展的核心位置,在“4+3”现代产业体系布局中持续强化富硒茶产业引领作用。

田间地头,科技的力量正在悄然改变着传统茶乡的生产图景。在双桥镇四坪村,茶农刘学毕在农技专家指导下熟练地修剪着茶枝。“茶树修得好,明年才能长得壮!”这句话道出了紫阳茶业从“经验种植”迈向“科学管护”的深刻转变。

这场开在茶园里的秋冬季管护培训课堂,将理论讲解与现场实操紧密结合,让200余名茶农真正掌握了茶园深耕、施肥、修剪的关键技术。在焕古镇大连村,当地探索的“党建+企业+合作社+农户”机制,创新推出“一季采茶、三季养树”模式,让陡坡茶园亩均收益突破万元,展现出科学技术创新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益。

10月13日,由陕茶研究院、安康富硒茶专家工作站、紫阳县茶业发展中心联合举办的“2025茶产业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培训班”在焕古镇开班。来自全县茶产业农业综合服务站干部,茶企负责人及生产技术骨干参加培训,深度感受从绿色栽培到品牌建设的全产业链知识升级。

这是紫阳县构建现代茶产业体系的一个缩影。全县年均组织茶产业培训超百场,培训人员超万人次,内容覆盖茶园管理、加工工艺、电商运营等各个环节,为产业注入持续创新动能。

走进科宏茶业的生产车间,智能化设备平稳运转,在数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各项参数。“设备改造后,摊晾不再需要人工翻动,品质更加稳定。”董事长刘理科介绍道。变革的背后,是“紫阳茶科技小院”的技术支撑。

这个由企业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建的国家级平台,已研发数控萎凋槽等设备,引进黄金芽等高香品种,使夏秋茶资源利用率提升30%。更可喜的是,科技红利正惠及更多茶农,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科技小院带动2000亩生态茶园实现标准化管理,茶农年均增收最高达1万元。

在练好“内功”的同时,紫阳茶产业积极借力外部优质资源。以中茶公司为代表的行业龙头企业,为紫阳带来标准化管理、品牌运营等方面的成熟经验。中茶公司长期深耕茶叶全产业链,在基地建设、工艺创新、质量追溯等领域形成完整体系。其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茶园管理标准化、原料收购优质化,为紫阳茶产业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发展路径。目前,紫阳部分茶企与中茶公司等龙头企业合作,引入其质量管理体系与市场渠道,为“紫阳富硒茶”品牌注入新活力。

与此同时,紫阳还积极推动茶文旅深度融合。从“汉江宿集”品牌的打造,到“茶旅+研学”“茶旅+康养”等新业态的培育;从陕甘茶马古道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到“开麦吧!茶乡”精彩呈现,紫阳茶产业正在实现从“卖产品”向“卖体验”“卖文化”的转型升级。

近年来,紫阳县提出“五茶并举”发展思路,持续做优茶产业、做活茶文化、做足茶科技、做大茶市场、做强茶人才,着力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茶产业体系。放眼全县,26万亩茶园蔚为壮观,年产茶1.28万吨,综合产值突破70亿元,带动12万名茶农增收致富。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绿色田野上,四百余家茶企蓬勃发展,经营主体活力持续迸发。

随着科技小院、技术培训、企业合作协同推进,紫阳茶产业的科技含量与链式效益同步提升。当前,紫阳正围绕产业、城乡、生态、文化、开放、治理“六个融合”,加快打造汉江生态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奋力建设共同富裕、生态宜居、崇德向上、风清气正、平安祥和的“五个维度”幸福紫阳。

从一叶到一链,从一品到一业,紫阳县正以富硒茶产业为关键支撑,持续书写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郑艳妮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