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延方与预备导盲犬“如意”在训练后休息。

梁延方对预备导盲犬“如意”进行距离判断训练。

背景图由AI生成
“你每天的工作,就是跟狗狗打交道吧?”
“需要给它们‘上课’吗?管不管吃喝拉撒?”
此前,面对朋友们的问题,44岁的梁延方笑言,自己是一名“高级铲屎官”。如今,她的工作有了正式身份——“服务犬驯养师”。
今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第七批新职业。其中,“服务犬驯养师”作为“宠物驯导师”下的新工种,正式“入编”。
这一小众却重要的新工种,工作内容有哪些?近日,记者探访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阳光使者导盲犬发展服务中心(阳光使者导盲犬学校),倾听服务犬驯养师背后的故事。
专业助手
清晨7点刚过,阳光使者导盲犬学校的犬舍里,突然热闹起来。梁延方早早到岗,开启了一天的工作。一夜未见,狗狗们看到她,兴奋地叫起来。遛狗、喂食、清理犬舍、日常训练……梁延方动作熟练,有条不紊。
宠物犬,重在陪伴人类、带来欢乐;服务犬,则主要扮演“助手”的角色——通过专业培养训练,军警犬、搜救犬、导盲犬、精神抚慰犬等服务犬,成为特殊人群的“专业助手”。
8年前,阳光使者导盲犬学校刚运营时,从事宠物训导行业的梁延方,便毛遂自荐来到这里。几年下来,她已成功训导出了4只导盲犬,“相较于宠物犬,服务犬的训导工作对我而言,更有挑战,也更有意义。”
不同类型的服务犬,也有很大差异——军警犬、搜救犬等服务犬,接到任务时会“很嗨”,以一种非常兴奋的状态去工作;导盲犬恰好相反,容易兴奋并不可取,处变不惊的“稳”是其最重要的特质。
“在各类服务犬中,对导盲犬的自觉性、服从性要求是最高的。因此,大多选择拉布拉多、金毛等性格温顺稳定的品种,既聪明,服从性又好。”梁延方笑言,其实小狗的“小心思”挺多的——想吃好吃的、想玩好玩的,“在陪伴视障人士时,导盲犬需要具有更多的自觉性、更强的克制力。”
对此,梁延方进一步解释说,其他服务犬多是“辅助”人类做决定,而导盲犬则需“代替”人类做决定——
比如,前方路面上,有一个半米高的台阶,且没有栏杆。对成年犬只来说,跳下台阶的动作很容易,但对于视障人士而言,会存在巨大风险。此时,导盲犬需要以“人的标准”,去独立作出判断。
“过马路时,远处驶来一辆车,导盲犬就需要作出决定,到底能不能继续前进。”梁延方还举例说,路上有块砖头、有件衣服,它们需要判断二者是否为一类物体;有个纸箱、有片树叶,需要判断哪些能踩、哪些不能踩……
要求更高,训练的难度也更大。如今,学校里共有4名服务犬驯养师,训练着16只预备导盲犬。“与狗狗们在一起,我很开心。”梁延方说,“难度再大也不怕,我喜欢这份挑战。”
严格训练
走进导盲犬学校,占地约两亩的空间里,布置有犬舍、训练室、洗澡间等场所。犬舍旁的展板上,一排“引导训练报告”映入眼帘。
展板中间,预备导盲犬“如意”的训练报告中,梁延方记录道:“‘如意’总想走路中间,不愿意靠边;路过人类,要凑近闻一下,见到熟人想打招呼。”
这阵子,梁延方重点训练“如意”“汤圆”两只预备导盲犬。她告诉记者,从一只懵懂无知的幼犬,成长为合格的导盲犬,需要经过层层筛选、严格训练——
第一阶段,可称为“幼儿园”阶段,将2月龄的幼犬寄养到爱心家庭,成长期10个月左右,以期更好地“社会化学习”。
“这一阶段,主要让狗狗学习如何跟人类打交道,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生活是什么样的。”梁延方介绍说,寄养家庭需遵守注意事项,确保按照相关标准来养,“比如,吃饭要听口令,培养其服从性;不能天天抱着、宠着,使其太黏人;不能经常玩球类等追逐游戏,避免其对移动物体产生太大兴趣,将来会给视障人士带来安全隐患……”
1岁左右时,预备导盲犬回到学校,开始系统接受基础训练、实地训练、适配训练等。
“这一阶段,共有30多个大科目,每科都要‘考出好成绩’才能‘毕业’,淘汰率大约一半。”梁延方说。
以四五十天的基础科目训练为例,预备导盲犬“学习任务”可不小:面对宽、窄路线,如何选择;遇到死胡同,如何绕行;高空障碍物、地面障碍物,如何识别;障碍物若换成移动的,像驶来的汽车、迎面跑来的小孩,该如何处理……
“在此基础上,狗狗们迎来为期半年的实地训练。”梁延方告诉记者,预备导盲犬要把“书本知识”应用到户外,“去真实的、车水马龙的路上,练习如何乘地铁、公交、出租车,如何找楼梯、直梯、扶梯……”
最后,经过与视障人士约1个月的“适配训练”,一路过关斩将的导盲犬,正式上岗。
爱心传递
3年前,从学校“毕业”的导盲犬“云奶豆”,成了张阿姨的“知心伙伴”。
张阿姨今年50多岁,是一名视障人士,平日在一家盲人按摩店工作。此前,儿子提议申请一只导盲犬时,她不太情愿:“一只狗狗,就能带我走路?”经过家人反复劝说,她决定尝试一下。
“云奶豆”的到来,彻底“点亮”了张阿姨的生活。如今,有导盲犬陪伴,张阿姨去银行、按摩店、菜市场,都可一个人完成。渐渐地,不太爱说话的她也变得开朗起来。
“最令人感慨的是,张阿姨与‘云奶豆’,探索出了一种独特的相处方式——在开阔、平坦且熟悉的路上,‘云奶豆’会带着张阿姨,轻轻地跑起来。”梁延方笑言,从专业层面看,狗狗这个动作是不规范的,“但张阿姨很开心、狗狗也很适应,那是独属于他们之间的‘互动模式’。”
“很久很久,我都没有这种‘自由的感觉’了。‘云奶豆’于我而言,就像‘夜晚里的月亮’。”张阿姨这些发自肺腑的话,让梁延方感动又自豪:“‘狗狗像月亮’,多么浪漫的比喻。我们会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
自2017年运营以来,阳光使者导盲犬学校已累计培训预备导盲犬40多只,但顺利“毕业”并找到使用者的仅有14只。与此同时,正排队向该机构申请导盲犬的视障人士达数百人,遍布全国各地。
“导盲犬训练非常不易,其稀缺性决定了申请难度很大。”阳光使者导盲犬学校工作人员罗洁告诉记者,在此背景下,申请者需具备多项条件,比如一级视力残疾、有稳定工作和收入来源、每天有出行需求、使用者及家属要善待导盲犬并接受机构回访等,“我们的主要考量是,要让导盲犬去‘最该去的地方’,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这几年来,学校培训出一只成功上岗的导盲犬,平均成本约20万元。而所有的导盲犬,都是完全免费适配给视障人士使用的。
“从预备导盲犬到正式导盲犬,其培养成功率不到50%。也就是说,一只成功的导盲犬背后,承载的是两三只犬的采购、训练、生活等成本。”罗洁说,作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机构的发展面临资金之困,目前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社会各界的捐款。
近几年,导盲犬学校参加了“云养导盲犬”活动,爱心网友通过小程序,每月支付一定费用,就可“云养”一只导盲犬,在线见证其训练、成长。
“大家的这份‘爱’,散发着光和热。公益的事业,靠公众的参与和托举。”阳光使者导盲犬学校负责人王兴说,“我们也希望更多人了解导盲犬,加入到爱心行动中来。”



扫一扫分享本页





